《我爱北京天安门》背后的孩子们:金果临和金月苓的故事
《我爱北京天安门》背后的孩子们:金果临和金月苓的故事
近日,《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经典儿童歌曲正式入选最新版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国中小学校园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再次走进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音乐世界。
两个孩子的音乐梦想
1969年,一个13岁的上海少年金果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手中紧握着一支铅笔,面前摊开着一本英语课本。课本上“I Love Peking, I Love Tianmen”的句子,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北京天安门的无限向往。虽然从未亲眼见过天安门,但通过绘画,金果临对天安门的形象早已烂熟于心。他拿起笔,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这首后来传遍大江南北的诗歌: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太阳光辉照万里,
祖国山河处处春!
与此同时,在上海的一家玻璃厂里,18岁的金月苓正在为单位的“文艺小分队”创作歌曲。她偶然在《红小兵》画刊上看到了金果临的这首诗歌,立刻被深深吸引。虽然两人从未谋面,但金月苓被金果临的文字深深打动,决定为这首诗谱曲。她自学作曲,尝试着将心中的旋律转化为音符。经过反复修改,一首欢快而富有童趣的旋律诞生了。
从上海到北京:一首歌的传播之路
1970年2月,金果临的诗歌发表在上海的《红小兵》画刊上。金月苓看到后,立刻有了谱曲的冲动。她将谱好的曲子投给了《红小兵》报社,但起初并不顺利。编辑张福奎虽然觉得旋律优美,但担心其“洋腔洋调”,不符合当时的音乐风格。幸运的是,报社总编辑张秋生和儿童作曲家汪玲都对这首歌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旋律优美、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儿童演唱。最终,这首歌于1970年9月登载在《红小兵歌曲》中。
1971年10月1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到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播放了《红小兵歌曲》中的八首儿童歌曲,其中就包括《我爱北京天安门》。欢快的旋律通过电波传遍全国,迅速赢得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1972年5月1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中山公园拍摄了小朋友表演《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场景,进一步推动了这首歌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一首歌的教育价值与文化意义
《我爱北京天安门》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感。在新时代的音乐课堂上,这首歌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载体。歌词中“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两句,不仅是对首都北京的赞美,更是对伟大祖国的深情告白。教师们在教学中,通过深入解读歌词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天安门作为国家象征的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一些学校的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将《我爱北京天安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有的学校在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演唱这首歌,表达对祖国的祝福;有的学校在主题班会上,通过这首歌引出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经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我爱北京天安门》入选最新音乐教材,不仅是对这首经典歌曲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经典歌曲焕发新的生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经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课堂活动,这首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歌曲,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进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心灵世界。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堂生动的音乐课,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课,一堂鲜活的文化传承课。
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样的经典作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歌曲,继续在新时代的校园里传唱,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