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仔冷藏后产生致癌物,专家教你正确储存
薯仔冷藏后产生致癌物,专家教你正确储存
“我怎么也没想到,作为一名营养师,居然会因为吃薯仔而中毒!”台湾营养师郭彦廷分享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她将一个月前购买的薯仔存放在冰箱中,虽然表面略显青色,但并未发芽。出于节约心理,她还是决定煮来食用。然而,食用后不久便感到恶心反胃,随后更是腹痛难忍。经过诊断,她发现自己是因摄入了薯仔中过量的茄碱而中毒。
这一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薯仔的储存方式不当,不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还可能产生潜在的致癌物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薯仔储存的学问,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风险。
丙烯酰胺:薯仔冷藏后的潜在威胁
当薯仔在低温下储存时,其内部的淀粉会发生转化,生成更多的糖分。这一变化本身并不致命,但当这些含糖量较高的薯仔在高温下烹煮时,就可能产生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有害物质。
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加热至120°C以上时形成,特别是在140℃~180℃的温度范围内。这种物质常见于高温油炸或烘焙的食品中,如薯条、面包、炸薯条、薯片、饼干等。值得注意的是,丙烯酰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动物致癌的证据充分,但对人类致癌的证据尚不充分。
虽然丙烯酰胺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仍在研究中,但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评估报告指出,在通常情况下,从食物中适量摄入丙烯酰胺不太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不会引发显著的生殖与发育问题。
如何安全储存薯仔?
那么,我们该如何储存薯仔,才能既保持其新鲜度,又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呢?关键在于两个字:低温和避光。
- 低温:新鲜采收的薯仔在冷藏条件下可保存超过一个月,而超市购买的薯仔由于可能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接触光照并回温,建议在1-2周内食用完毕。
- 避光:光照会加速薯仔中茄碱的生成,因此储存时应尽量避免光照。
- 检查:无论储存多久,在食用前都应仔细检查薯仔是否变绿或出现芽点。一旦发现,应立即丢弃。
这些食物也不宜冷藏
除了薯仔,还有其他一些常见食物在冷藏后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 洋葱:冷藏会为真菌孢子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食用后可能导致呕吐、胃痉挛和腹泻。
- 大蒜:冷藏容易导致发芽,口感变差,味道变苦,并可能滋生霉菌和真菌。
- 香蕉:低温会破坏其成熟过程,导致外皮变褐,质地变糊。
- 生姜:冷藏后容易变干,失去新鲜度和风味,影响烹饪效果。
- 熟米饭:若在冷藏前未适当冷却,可能产生蜡样芽孢杆菌,增加食物中毒风险。
结语:健康饮食,储存有道
食物的储存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虽然现代生活离不开冰箱的帮助,但并非所有食物都适合冷藏。了解不同食材的储存特性,不仅能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更能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对于薯仔而言,正确的储存方式不仅能保持其口感和营养价值,更能避免产生有害物质。让我们从储存开始,为健康饮食把好第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