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疏远父母:如何正确看待和引导同伴关系
当孩子开始疏远父母:如何正确看待和引导同伴关系
当孩子们开始学校生活,他们与家人的共处时光便逐渐减少。进入青春期,同龄人的影响力越发显著,家长应认识到,同伴关系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引导青少年逐步走向社会角色的成长之路。在此过程中,家长面对青少年与同伴的交往,心中常常交织着期待与不安的情绪。
被边缘化的父母
孩提时代,孩子总是紧紧跟随父母:“你要去哪里?我也要一起去!”放学后,如一只欢快的小鹿,蹦跶在父母身旁,绘声绘色地分享着一天中细碎的趣事,眼中光芒闪烁,仿佛永不熄灭。
然而,这样的时光悄然流逝,变得越发稀少。孩子时常拒绝与父母一同散步,在家的更多时候是沉浸在手机的屏幕中,与朋友们在网络的世界里欢声笑语。
父母可能会好奇地问:“是什么如此有趣?”孩子或许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就是和朋友聊聊天。”一位正值孩子青春期的家长不禁感慨:“这种感觉,确实有些失落……”
青少年拥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同伴的意见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父母的言语。自初中起,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选择越发明确,缩小了交往范围,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了紧密的小群体。
青春期,是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迈向复杂成人世界的桥梁,孩子们需要在这个阶段预演成人世界的种种:寻找新的自我定位、探索更广阔的世界、适应新的规则……这一切,往往伴随着与父母的“渐行渐远”。
“我不要穿你们觉得合适的衣服”
他们开始追求个性,听同龄人喜爱的音乐,崇拜共同的明星。这份对同龄人的认同与渴望,远远超过了成年人的赞许与帮助。若父母能在此期间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与理解,自然是皆大欢喜;反之,这段旅程将充满迷茫与不安。
此时,同伴间的理解与认同,成为了青少年心灵的避风港,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转学、移居或家庭变故的孩子而言,同龄人的团体更是如同坚实的后盾,帮助他们抵御孤独与不确定的侵袭。
青少年在寻求家庭之外的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团体与伙伴的归属感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这份归属感,缓解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不安,给予了他们必要的自由与空间。
矛盾的伙伴
你天天跟那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家都不回,那些人能带着你干什么正事?
他们不是狐朋狗友,他们是我的兄弟,是我有困难能帮我的人!
帮你?到时候怎么掉坑里的都不知道!
这样的对话对于一些青少年的家长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大部分孩子倾向于和学校的同学共度时光。据研究揭示,女孩间的情感亲密度相较于男孩更为普遍,她们之间常进行深入的自我表达与相互支持。而男孩则更倾向于通过体育活动或其他形式互动,偏好具有竞争性或行动导向的游戏,如手机游戏或肢体上的互动,其言语中也可能更为直率。
亲密友好的同伴关系无疑有助于青少年应对压力,适应学业与人际上的挑战。然而,青少年群体并非总是充满温馨与促进,有时也可能滋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若一个孩子因早期成长环境的影响,其行为模式难以融入常规的同龄人群体,他可能会转向更边缘的社交圈。例如,学业上长期受挫、缺乏认可的孩子,若家庭中也鲜少感受到肯定与接纳,他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寻求与有相似经历者的认同。这些群体往往具有破坏性,成员多为在主流社会中不受欢迎的孩子,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挫败、贬低与排斥。
那么,他们如何看待主流社会与成人世界呢?答案不言而喻,他们会以同样的态度回应“那个世界”,蔑视规则、对抗权威、贬低并否认家人的重要性。这种态度实则掩盖了他们的脆弱,而归属于这个特殊群体则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他们往往难以意识到,这种所谓的强大不过是虚幻的泡影,一触即破。
“消失”的朋友
“
我们也曾建议她
多和好朋友相聚、谈心
但她似乎找不到合适的朋友
她的生活被学习填满
几乎没有时间结交新朋友
”
这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当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现象:当代青少年被紧紧束缚于既定的环境之中,他们不得不盲目冲刺,更少有时间顾及沿途的风景,稍有不慎,便可能感受到被“推倒”、“踩踏”的恐惧。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相比他们的父辈,同学之间难有团结合作的机会,更难有从同伴关系的挫折中吸取教训、调整自我的空间,为未来的成长做好准备。
充分的互动是建立友谊的基石,也是孩子们在争论、和解中深化关系的途径。然而,若同学仅仅被视为“对手”或“不相干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便可能变得疏远而缺乏真实感。此外,这一过程中,不仅同伴间的互动缺失,亲子间的良性沟通也可能受到影响。
在父母为孩子精心规划人生道路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过多的控制与干涉,这无疑会削弱孩子的自主性,使他们更容易忽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与需求,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父母可以做什么
1.了解和关注
孩子对同龄人的积极认同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可以从团体或者伙伴那里感到归属感。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最近的经历,了解他身处怎么样的一个同龄人群体中。
同时,对于他们而言与同伴的分离,也是这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不可忽视与回避。
2.不要急于评判
青少年团体生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肯定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和引导。
如果父母充满忧虑,和孩子交流也容易变得紧张和难以控制,父母对于自己童年的担忧可能也会无意识放在孩子身上。
试着讨论孩子与同伴的关系,聊聊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带着“你总是……”的口气。
3.“放手”不等于“放任”
我们常常说父母要放手让孩子成长。但要注意,这绝对不是说对他们放任不管。
青少年处于向成年的过渡期,常常看起来长大了,但依然有他们“孩子气”的依赖和脆弱。他们也需要有成年人,家长或者老师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且探讨他们的学习或者是活动内容。他们在不断地探索新的边界,这时依然需要父母帮他们坚定地守住“底线”。
当孩子和他的同伴中有人遇到转学、升学、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对一个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至少清楚知道孩子的人际圈到底有谁,试着讨论和关心。试着不要把“你不应该”挂在嘴边,因为时常这样,真需要说的时候可能就不灵了。
4.把孩子当成和你平等的人来尊重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对自身和父母都充满挑战。成年人有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立刻解决问题”的本能幻想中。
命令式、机械式的方式可能会让家长当下觉得有效,“他就是需要收拾下”,“给两棒子就好了”。不加觉察地惩罚所带来的羞辱可能是为了让家长自己感觉正义,而不是为了一个生命更好的成长。
接纳现实,向孩子坦诚地表明他所面临的困难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挑战。无论如何,大家可以一起去面对。
总之,同伴关系在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也对他们未来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应当对这一发展任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既要紧跟孩子独立发展的步伐,也要引导孩子适应新的身份变化,促进孩子在真实的人际互动中,学会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探索更多的可能,最终实现健康、全面的成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