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短视频成青少年学习新工具,但需家长正确引导
专家:短视频成青少年学习新工具,但需家长正确引导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显著提升了初中生的网络素养和短视频使用行为。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们更倾向于使用短视频学习和搜索信息,而非单纯娱乐。清华附中教师李敏婧更是将短视频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和讨论短视频内容,加强亲子沟通,从而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短视频:家庭教育的新工具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已逐渐成为青少年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1%。换言之,短视频已经成为了媒介主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几乎没有人能够将自身隔绝于短视频潮流之外。
从学界来看,多模态的媒介使用(multi-modality media use)已经成为了传媒研究的焦点之一。从信息模态角度来看,人类过往至今使用的媒介信息形态主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儿童和青少年都以使用印刷媒体、文字符号为主。从认知加工角度来看,这种媒介信息形态激发的是文字符号表征能力,比如阅读、写作。如今音视频发展迅猛,在人类信息接触中占比近80%,这种模态激发的是视听觉符号和空间表征能力,比如视觉特效、音效、人物动作等,和文字符号表征系统相比,它能更好促进理解、注意、迁移、创造、动作等高级认知活动。
尽管人们对于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但实际上,很多青少年观看短视频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而并非娱乐,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合理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作洪水猛兽加以拒斥。在短视频平台上纷繁芜杂的信息洪流之中,也的确有很多优质的合集、栏目和创作者,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知识和内容。例如国际上很受欢迎的TED-Ed栏目,它是TED的儿童版和教育版,专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简短、有趣的动画视频,比如“为什么番茄酱这么难挤?”“动物也会诈骗吗?”“为什么有些人会秃顶?”“你能解开穿越时空的谜题吗?”。这些问题将科学探索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短短几分钟,不仅能提升英语能力,还能拓展知识和视野。而在国内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也能找到涵盖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生物、化学、日常科普等方方面面的合集,这些内容可以充当青少年拓展课外知识的一项来源。此外,随着短视频的广泛流行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学者、教授以及如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介绍前沿研究的短视频,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开拓视野、了解新知的宝贵渠道。
短视频的双刃剑效应
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它能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过度沉迷短视频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记忆力、认知力、专注力等都将受到影响。因此,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健康使用短视频。
有研究显示,长期刷短视频会对孩子大脑发育产生负面作用,记忆力、认知力、专注力等都将受到影响。在AI技术飞速进步的科技时代,沉迷刷短视频的孩子,是人生赛道上被淘汰的第一批人,这绝非危言耸听。短平快的闪屏和信息轰炸,带来了持续的、高强度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引发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只要动动手指,系统永远可以推送新鲜的内容刺激大脑。一般来说,当我们进行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活动时,如阅读、做数学题时需要运用定向注意力。这取决于前额叶皮质——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但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整。换句话说,简单直白带有趣味性的短视频长期“轰炸”大脑,足以让一个孩子失控、上瘾,刷起来完全没有时间概念。
如何利用短视频促进家庭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和讨论短视频内容,加强亲子沟通,从而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例如,清华附中教师李敏婧将短视频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
选择优质内容:家长应帮助孩子筛选有益的短视频内容,如教育类、科普类、艺术类等,避免接触不良或无意义的信息。
控制使用时间:合理安排短视频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专家建议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1小时。
加强亲子互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短视频,讨论内容,引导孩子思考和表达。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孩子利用短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如查找资料、学习新技能等。
树立榜样:家长自己也要合理使用短视频,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结语
短视频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应该正视这一现实,积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短视频,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选择优质内容、控制使用时间、加强亲子互动等方法,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