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故事:黄柏善清下焦之热
《本草纲目》故事:黄柏善清下焦之热
黄柏,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黄柏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配伍禁忌等内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味中药。
黄柏善清下焦之热的故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个关于黄柏的故事。长安富商王善夫因奉养太过,导致小便不通、腹胀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李时珍诊断为膏粱积热,损伤肾水,导致膀胱干涸,小便不化,火逆上攻。他采用黄柏、知母等大苦寒之药,配以肉桂为引,制成丸剂。服药后,王善夫小便如泉涌,肿胀消散,身体恢复。
黄柏得名
黄柏入药历史悠久,在古籍中具有多种别名,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中的“檗木”。随着历史的演进,黄柏的别名逐渐丰富,陆续出现了“黄檗”、“黄蘗皮”等称谓。至明代,《本草纲目》对黄柏的命名进行了详细的辨析,指出“黄檗”为其正式名称,而“黄柏”则是俗名或省写的结果。在现代,“黄柏”这一名称因其简便易记而被广泛应用。
黄柏简介
黄柏为芸香科乔木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树皮,也称檗皮。川黄柏主要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关黄柏则主要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黄柏需种植15-20年才能采收,每年5-6月是适宜剥皮时间。剥皮方法包括半环剥、环剥等,需严格控制切割深度,以免损伤树干的形成层。剥下的黄柏树皮需趁鲜刮去粗皮,半干后叠成堆用石板压平,进一步晒干至全干状态。
关黄柏和川黄柏的区别
- 外皮特征:关黄柏外皮较厚,入药前需刮去,残留灰白色皮,柔软易划;川黄柏外皮较薄,一般不用刮去,残留褐色薄皮。
- 内表面色泽:关黄柏呈黄色或黄棕色,川黄柏呈暗黄色或淡棕色。
- 切面纹理与颜色:关黄柏切面呈鲜黄色或黄绿色,细密横纹明显;川黄柏切面深黄色,横纹不明显但纵纹明显,颜色较浅。
黄柏的真伪辨别
一些地区可能会使用小檗科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多种植物的树皮层,去掉栓皮代黄柏用,习称山黄柏或土黄柏。它们与真正的黄柏在外观和质地上存在差异,如厚度、颜色、纹理等。真正的黄柏味极苦,用热水浸泡数分钟后,用手触摸会有滑腻感,而伪品则往往不具备这些特征。
黄柏的性味功效
中医认为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痹,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三黄”清热有区别
中药界里的“三黄”是指中医临床最常用黄芩、黄连、黄柏。三者都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苦寒药,皆可用治因湿热或热毒火盛所致之证,临床常相须为用,以协同作用,但它们却有自己所针对的病症:
- 黄芩:善于清肺热及肝胆的湿热,尤其针对清中上焦的湿热,治疗因肺热所导致的咳嗽痰多的症状,以及中上焦内热过盛而出现的烦躁口渴,面赤唇燥等病症。
- 黄连:善于清中焦湿热,疗效极佳,清热燥湿的功效远远大于黄芩,尤其是对可以有效治疗胃热引起的不适,起到和胃止呕,清胃热的效果,还可以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的神昏和烦躁。
- 黄柏:主要针对的是下焦湿热,清下焦热火。对肾脏和膀胱的湿热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善于治疗大肠湿热所致的泻痢,还善于治疗妇科湿热带下和男性遗精。
黄柏的配伍应用
- 湿热泻痢:常与白头翁、黄连秦皮同用。
- 湿热黄疸:多与栀子、茵陈、大黄合用。
- 湿热带下色黄:常与芡实、车前子、白果等药物共施。
- 湿热足膝肿痛:可与苍术、牛膝、薏苡仁等药同用。
- 痈肿疮毒:与黄芩、黄连、栀子煎汤内服,或单用本品研末配鸡蛋清调敷,均能达到良好效果。
- 湿疮瘙痒:与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等药材合用。
- 痛风:痛风患者急性期多为湿热型的,少数寒湿型的日久也会化热,常用四妙散、四妙丸等,而黄柏为其中的主药,故临床上可以用黄柏配伍治疗痛风症。
黄柏的方剂应用
黄柏作为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之一,以其独特的药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了湿热证治疗的重要药材之一,在多种方剂中均有广泛应用,如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这些药物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均有收录。例如:在千年传承的清热燥湿经典方剂二妙丸中,黄柏被尊为君药,其在治疗湿热证,特别是湿邪重于热邪的证候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黄柏的综合利用
- 用于制作美容护肤品:如黄柏面膜、黄柏洗发水等。因其具有很好的燥湿作用,也被广泛应用于美容护肤中。可用于治疗因湿邪引起的皮肤问题,如湿疹、痤疮等,黄柏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轻病情,改善皮肤状况。
- 用于保健食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如黄柏茶、黄柏胶囊、黄柏牙膏等。黄柏其因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热毒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也可用于缓解因热毒引起的口疮、牙痛等症状。
黄柏的现代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黄檗树皮和黄皮树的树皮均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及其他化合物,如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巴马汀、蝙蝠葛碱等,此外还含有黄柏酮、黄柏内酯、白鲜交酯、黄柏酮酸等多种化合物。而新鲜黄柏叶中则含有黄柏苷和黄柏素。
- 抗菌作用:黄柏中的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同样具有抗菌作用。
- 降压作用:黄柏通过注射给药可以产生显著且持久的降压效果,这种降压作用被认为是中枢性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黄柏碱经过化学改造后合成的化合物(昔罗匹林)同样具有迅速且显著的降压作用。
- 抗真菌作用:黄柏的乙醚浸提物对新型隐球菌和红色发癣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效果甚至超过了制霉菌素,但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稍弱。
- 镇咳作用:黄柏果实的挥发油具有镇咳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香叶烯。
- 抗滴虫作用:黄柏煎剂在适宜浓度下对阴道毛滴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抗肝炎作用:黄柏煎剂对乙型肝炎抗原具有抑制作用,黄柏碱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也表现出一定的疗效。
-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柏能够增加小鼠脾空斑形成细胞数,显示出对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
- 抗溃疡作用:黄柏提取物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大鼠胃溃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其他作用:黄柏碱和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还有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
黄柏的民间偏方
关于黄柏,民间流传着众多单方与验方:
- 中耳炎:取露蜂房30克、黄柏(焙)15克及枯矾10克,共同研成细末并混合均匀。使用双氧水清洗患处脓液后,将药末轻轻吹入耳内,每日两次。
- 口腔溃疡:黄柏15克、青黛9克、干姜10克,此为一日所需量,共同研成极细末。将此细末外搽于口腔黏膜处,每日2至3次。
- 结膜炎:黄柏30克,野菊花15克,加开水250毫升,浸泡两小时后,用纱布过滤,外敷或洗涤患眼,每日两次。
- 外阴瘙痒:黄柏20克、蛇床子15克、地肤子20克,加水煎煮至1000毫升。过滤药液后加入枯矾30克,用此药液擦洗或浸浴患处,每次15至20分钟,每日两次。
- 关节炎:黄柏、苍术各取15克,加水煎煮。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 痢疾:黄柏50克,黄连10克,共研细末混匀,水泛为丸。每次6克,每日服两次。
- 脱发:黄柏、当归各取60克,侧柏叶、桑椹子各12克,焙干后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成丸状,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9克,早晚各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
- 疮疡:黄柏研成细末,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用麻油调药末涂于患处,每日两次。
温馨提示:虽然这些偏方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确保用药安全。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黄柏性寒味苦,脾胃虚寒者,服用黄柏可能会加重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 孕妇禁用:孕期服用黄柏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流产等严重后果。
-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群可能对黄柏中的某些成分存在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 黄柏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与普萘洛尔合用可能会导致血压过低,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 黄柏与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合用,可能会增加血液中强心苷的浓度,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心脏疾病的治疗。
总之,在使用黄柏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并遵循医师的指导。同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作者介绍
钟碧莲,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梅全喜,主任中药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药学部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药学部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会长。
文章图片来自摄图网,李时珍采药图为香港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2D班梁碧瑜同学手绘。本文为“PSM药盾公益”原创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