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青霉素钠:皮试方法、剂量分配与注射要点
一文详解青霉素钠:皮试方法、剂量分配与注射要点
青霉素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然而,它的正确使用步骤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青霉素钠的注射方法,从皮试到不同人群的剂量分配,再到具体的给药途径和注意事项,全部依据权威医学指南,让你轻松掌握正确的使用步骤,避免潜在风险。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用药指导。
皮试篇: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步骤
青霉素类药物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变态反应为青霉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Ⅰ、Ⅱ和Ⅲ型变态反应总发生率为3%~10%,最严重的是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即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占用药人数的0.4‰-1.5‰,病死率为0.1‰。
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新编药物学》,均明确规定: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简称“皮试”)。
适应症
- 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 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停药72 h以上者,需重新做皮试。
- 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或有过敏史者需充分了解过敏反应类型及发生时间,临床医师进行综合评估后方能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再次试验,并提前备好抢救药品及设备。
皮试方法
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根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以注射用青霉素G或青霉素G皮试制剂稀释为500U/ml的皮试液。前者需多步稀释;后者仅一步稀释,可节约操作时间和人力,并减少误差及污染。
根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用75%乙醇消毒前臂掌侧下段皮肤,对乙醇敏感的患者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洁。使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皮试液,先排净针管内空气。用一手绷紧患者皮肤,另一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15°进针,形成直径3mm的皮丘。
结果与解读
根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进行皮试后 15~20分钟后判断皮试结果,如皮丘较之前注射形成的皮丘直径扩大≥3mm应判断为皮试阳性,伴有红晕或痒感更支持呈阳性反应。
对可疑阳性者,应在对侧前臂用0. 9% 氯化钠注射液做对照试验。皮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在于:①皮试仅对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有预测价值,对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无预测价值;②我国青霉素皮试检测试剂仅含青霉素G,部分医院加入了半合成青霉素,但未包含PPL、MDM,皮试的灵敏度有限;③未常规采用阳性对照,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
注意事项
- 即使皮试为阴性,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
- 青霉素皮试禁用于过敏性休克高危人群。
- 4-6周内发生过药物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推荐4-6周后再行皮试。
- 哮喘患者行皮试推荐在哮喘控制期间进行。
- 皮试前停药推荐:一代抗组胺药停药2-3d,二代抗组胺药停药3-7d,糖皮质激素停药1周;丙咪嗪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停药1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停药24h。如用药史不明,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停药或停足够长时间,应以磷酸组胺作为阳性对照,明确皮肤反应性是否受抑制而导致假阴性。
- 指南规范推荐青霉素类药物使用青霉素皮试液进行皮肤试验。也文献报道个别情况使用药品原液皮试,配置浓度0.5mg/mL。
- 不同指南规范共识中,皮试注射体积略有不同,形成皮丘大小不同,相应结果判定也略有不同。
剂量篇:精准用药是疗效的关键
成人剂量
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
静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儿童剂量
肌内注射:按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
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单位/Kg,分2~4次给药。
新生儿剂量
足月产新生儿: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周者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肾功能减退者
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时,给药间期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给药间期不变、剂量减少25%;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给药间期延长至12-18小时或每次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50%而给药间期不变。
注射篇:正确的给药途径和操作要点
肌肉注射
- 每50万单位青霉素钠溶解于1ml灭菌注射用水,超过50万单位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
- 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
静脉滴注
- 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 静脉滴注时,应将药物充分溶解于适量的灭菌注射用水中,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适宜浓度后缓慢滴注。
注意事项篇:安全用药的最后防线
过敏反应
- 不同研究中报告的所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7%-10%,通常是先前用青霉索治疗的结果,但有些人在首次治疗时有立即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假定先前接触青霉索可能是通过牛奶或疫苗中存在的痕量物质发生的。
- 临床上注意到两种类型的青霉素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 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后20分钟内发生,严重程度从荨麻疹和瘙痒到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血管塌陷和死亡。这种速发型超敏反应非常罕见,通常在胃肠外治疗后发生,但是在口服治疗后已经报道了一些超敏反应的病例。另一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即加速反应,可在给药后20分钟至45 小时之间发生,包括荨麻疹、瘙痒、发热和偶尔喉部水肿。
- 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在治疗开始后1-2 周内发生。表现包括血清病样症状,即发热、不适、荨麻疹、肌痛、关节痛、腹痛和各种皮疹(涵盖斑丘疹至剥脱性皮炎)。
- 在制备青霉素溶液的个体中观察到接触性皮炎。
胃肠道反应
-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口腔炎、黑色或多毛舌头以及其他胃肠道刺激症状,特别是在口服治疗期间。
- 已报告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期间或之后有伪膜性结肠炎发生的病例。
血液系统
- 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在停用青毒素治疗后消退Coombs阳性溶血性贫血不常见,发生在接受静脉注射青霉素治疗剂量超过1000万单位/天且之前接受过大剂量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应用大剂量青毒索,出血性索质可继发于血小板功能障碍。
代谢紊乱
- 本品(100万单位含有1.68mg钠离子)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可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电解质紊乱
心血管系统
- 应用高剂量的青霉素钠可能由于大量钠盐摄入而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
- 大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已有神经毒性反应报道,包括反射亢进、肌阵挛抽搐、癫痛发作、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青霉索脑病)。此种反应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
泌尿生殖系统
- 肾小管损伤和间质性肾炎与大剂量静脉注射青霉索有关。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尿,血尿和血清尿素氮升高,停约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消道。
局部反应
- 本品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
二重感染
- 可出现时青霉末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
特殊人群用药
- 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 在有青霉素索过敏史和/或对多种过敏原有过敏史的个体中。有青霉索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索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严重反应的情况已有报道。在开始青霉索治疗前,应仔细询问先前对青霉索。头孢菌索或其他过敏原的过敏反应。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应停止使用本品并采取适当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需立即用肾上腺索紧急治疗。同时应根据指征给予吸氧、静脉注射类固醇和气道处理(包括插管)。
-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使用中均有发生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报道。严重程度从轻度腹泻到致死性结肠炎,抗生素的治疗会改变肠道正常菌部,导致难难梭菌的过度繁殖。艰难梭菌产生的毒素A和青霉B与CDAD的发生有关。产生超毒素(hyertoxi)的艰难梭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这些感染可能难以用抗生素治疗,因此可能需要进行结肠切除术。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发生腹泻的患者,应考虑有CDAD的可能,因有CDAD发生在抗生素使用后两个月的报道,因此需仔细询问病史。如果怀疑或确诊CDAD,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