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背后的隐忧: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背后的隐忧: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近日,成都中考政策的一则新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彰显了教育部门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零容忍态度,也引发了公众对校园欺凌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中的双重角色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的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高达4177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2.5%。这一庞大的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健教授指出,留守儿童在校园欺凌中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可能因为缺乏家庭关爱而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也可能因为内心的自卑和攻击性而成为欺凌者。这种双重身份的形成,与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教养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困境
家庭教养的缺失,是留守儿童在校园欺凌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根据社会控制理论,社会约束的减弱会增加个体违法或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必要的价值观引导和情感支持,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缺陷性格,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甚至不慎交友,从而增加越轨和被害的风险。
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他们往往对家庭的依恋程度较弱,对家人的信任度较低,容易产生安全感低、自卑、怯懦和孤僻等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不仅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也可能驱使他们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存在感和控制感。
监管弱化: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独自出行的次数更多,遭受侵害时往往势单力薄,难以抵抗加害行为。这种易受害性使得加害人在选择目标时,往往会优先锁定这类弱势群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亲子分离导致的外在保护弱化,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在一些农村地区,受传统家族观念影响,留守儿童对熟人侵害的容忍度较高,甚至存在集体无意识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即使遭受欺凌,他们也可能选择沉默,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预防机制: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面对校园欺凌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政策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在政策层面,成都中考政策的出台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通过将校园欺凌行为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挂钩,不仅能够有效震慑潜在的欺凌者,也有助于在校园中营造一个更加友善和谐的氛围。然而,正如专家所指出的,目前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虽然完善,但操作性文件尚显不足。因此,建议省级层面出台更多细化的指导手册,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导。
在学校层面,建立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委员会是关键一步。学校应将欺凌防治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完善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干预机制。同时,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学生在校内外的安全。
在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至关重要。父母即使在外务工,也应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孩子的定期沟通,关注其心理健康和行为变化。对于有条件的父母,建议尽可能缩短与孩子分离的时间,增加亲子相处的机会。
在社会层面,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一环。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建立更多的支持系统,如社区活动中心、兴趣小组等,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成都中考政策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要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欺凌现象,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持续发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友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