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团队发现:湿热环境与臭氧升高增加儿童哮喘鼻炎风险
复旦团队发现:湿热环境与臭氧升高增加儿童哮喘鼻炎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课题组在气候变化对学龄前儿童呼吸道过敏风险影响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发现。研究团队基于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研究(CCHH 2019)调查,开展了两项重要研究:一是关于婴儿期湿热环境暴露、室内潮湿发霉与儿童哮喘风险的关联;二是关于环境温度暴露与儿童鼻炎风险的关联及臭氧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1:婴儿期湿热环境暴露、室内潮湿发霉与儿童哮喘风险的关联
研究团队对7个省会城市的37,206名学龄前儿童开展横断面研究。选取中国首套逐月1公里体感温度数据集(HiTIC-Monthly)中近地表气温(SAT)、酷热指数(HI)、湿热指数(HMI)、湿球温度(WBT)四个热压力指标开展婴儿期(0-1岁)室外湿热暴露评估,并采用建筑潮湿与健康问卷(DBH)问卷调查了每位儿童婴儿期室内建筑物潮湿发霉(DMD)和衣物被褥潮湿发霉(DMCB)情况。
研究首先评估了室外湿热环境暴露与经医生诊断哮喘风险之间的关联。从不同城市患病率来看,生活在更湿热的城市的儿童哮喘患病率更高(图1(A))。回归分析发现,随着湿热暴露水平升高,儿童哮喘风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呈现近似线性升高的趋势(图1(B))。
图1. 湿指数暴露与儿童哮喘风险的关联
接下来,研究评估了室外湿热环境暴露与室内潮湿发霉的关联,发现随着室外湿热环境暴露水平增加,DMD和DMCB风险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图2(A))。最后研究评估了室内潮湿发霉与哮喘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相比于室内无潮湿发霉的儿童,报告DMD(OR=1.803, 95%CI: 1.561, 2.074)和DMCB(OR=1.908,95%CI: 1.603, 2.257)的儿童哮喘风险显著升高。将二者联合考虑,既有DMD又有DMCB的儿童哮喘风险最高(OR=2.223, 95%CI: 1.788, 2.735)(图2(B))。
图2. 湿热指数暴露与室内潮湿发霉、室内潮湿发霉与儿童哮喘的关联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婴儿期室外湿热环境、室内潮湿发霉和哮喘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新的见解—湿热暴露会通过增加室内潮湿霉菌的风险来增加儿童哮喘的风险。鉴于儿童哮喘的高患病率和全球变暖的加剧,本研究提示在婴儿期减少湿热暴露和减少室内湿霉的发生可能是降低学龄前儿童哮喘风险的有效途径。
研究2:环境温度暴露与儿童鼻炎风险的关联及臭氧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对7个省会城市的40,103名学龄前儿童(图3(A))开展横断面研究,以探究环境气温、臭氧对儿童鼻炎风险的影响,以及臭氧在气温与儿童鼻炎风险之间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中包括了三种鼻炎结局(曾患鼻炎、当前鼻炎和医生诊断的过敏性鼻炎(AR))和不同的暴露季节(全年、暖季和冷季)。
研究发现,暴露于较高空气温度(全年TEMavg、暖季TEMavg和冷季TEMavg)和环境臭氧(全年O3和暖季O3)显著与曾患鼻炎、当前鼻炎和医生诊断的AR风险增加相关(图3(B))。
图3. 环境气温暴露与儿童鼻炎风险的关联
同时,本研究发现臭氧在暴露于更高气温与儿童鼻炎风险增加的关联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从年均气温来看,年均臭氧浓度发挥中介比例约为6.30%至28.74%。而从冷季和和暖季来开,臭氧发挥的中介比例在暖季(18.62%至32.82%)显著高于冷季(3.85%至13.32%),暖季明显升高的中介比例也符合暖季高温高臭氧的特点(图4)。
图4. 环境臭氧在气温暴露与鼻炎风险的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据我们所知,这项研究是首次报道环境臭氧浓度升高在暴露于较高空气温度与儿童鼻炎风险增加的关联中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本研究提出环境臭氧生成增加是气温升高导致儿童鼻炎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逐渐升高的气温对儿童鼻炎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牛治平是这两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邓启红教授和重庆大学喻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