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红树林中的“大哥大”
红树:红树林中的“大哥大”
红树林是一个独特的植物群落,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在这个群落中,红树科植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更是这个群落中的“大哥大”。本文将详细介绍这种特别的植物,包括它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与红树林的关系。
红树林与红树的概念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它由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组成。真红树植物专一性生长在潮间带,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红树林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多数红树植物体内含有大量单宁,单宁遇到空气会被氧化变红,其木材常呈红色。
红树科植物是红树林的主人,这个科有16属,120-130种。红树科的学名Rhizophoraceae由模式属红树属学名Rhizophora的复合形式Rhizophor-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aceae构成。然而,并非所有红树科植物都是红树林植物,只有很少一部分是。
红树的形态特征
红树是红树科的一种真红树植物,属于红树属的乔木或灌木。它在海南民间被称为五足驴或鸡笼答,这些名字可能源于其独特的支柱根。红树的学名是Rhizophora apiculata Bl.,其中属名Rhizophora意为“具根的”,种加词apiculata意为“具尖头的、具细尖的”,指的是它的胚轴。
红树生于海浪平静、淤泥松软的浅海盐滩或海湾内的沼泽地。在中国,它主要分布在海南的琼山、文昌、乐东、崖县等地,东南亚热带、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马来西亚。
根系特征
红树的根系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有数十条强有力的扭曲树根彼此交错,互织互绕着插入淤泥中,这种根系结构有助于它在红树林环境中更好地抓地,防止海浪的冲击。
花朵特征
红树的花相对低调,花瓣被紧紧包裹在呈三角形的花萼裂片中。花瓣过于“迷你”,加之淡黄的颜色几乎与花萼融为一体,远远望去,倒像是一颗颗青果裂开了口子。它的花无花梗,花瓣很薄,萼片质地比较厚,雄蕊数量比较多,形态也很特别。
胚轴特征
红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胎生现象。它的果实成熟后,并不会脱离母株,而是从母株吸取养分,种子会向下发育出胚轴,突破果皮,如同一根根钢笔,在繁殖期,人们能见到无数豆角一般的胚轴在树稍挂着,蔚为壮观。红树科的胚轴跟木榄属的胚轴不一样,它的果实庞大,专业叫“倒梨形”,宿存花萼反卷,整个像大头娃娃,它的胚轴圆柱形,稍弯曲,绿紫色,长20-40厘米。
生态习性与分布
红树在淤泥冲积丰富的海湾两岸盐滩上生长茂密,常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它不耐寒,也不堪风浪冲击,故常生于有屏障的地方,在风浪平静的海湾亦能分布至海滩最外围,与其他红树林种类构成红树群落的外围屏障。它喜生于盐分较高的泥滩。在含盐分较低的河流出口两岸的泥滩,不见有生长。
红树的材质硬而重,纹理通直,结构密致,耐腐性强,在东南亚地区多成高大乔木,但在我国由于气候影响,均为小乔木或大灌木,只能作把柄、车轴和其他强度大的小件用材。它的燃值高,极易劈开,是一种良好的薪炭材。胚轴脱涩可供食用或作饲料。树皮和根含单宁约13.6%。
红树根据环境的不同,可能是乔木,也可能是灌木,高可达4米。
红树的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短尖或凸尖,基部宽楔形,下面中脉红色;叶柄粗,淡红色。
它的花序梗粗,生于己落叶的叶腋,比叶柄短,有2花;花无梗;小苞片合生成杯状;花萼裂片长三角形,短尖;花瓣无毛;雄蕊约12,4枚瓣上着生,8枚萼上着生,短于花瓣;子房上部钝圆锥形,为花盘包围,花柱极不明显,柱头2浅裂。
相关植物
红海榄
红海榄,也写作红海兰,乔木或灌木植物。也叫厚皮、鸡爪榄、红海榄、牛眼樟(景洪),水边楠(广东),柳叶桢楠(海南植物志),台湾称五梨跤。红海榄的学名是Rhizophora stylosa,种加词stylosa意为“具明显花柱的”,这是它花的特征。
它多见于沿海盐滩红树林的内缘;我国广东的徐闻、阳江、廉江、海南岛东北部,广西的防城、合浦和台湾省均有分布,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新西兰、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
红茄苳
红茄苳是红树科、红树属乔木;树皮褐色,有纵裂皮孔;支柱根下垂入地。叶阔椭圆形至矩圆形,长10-16厘米,宽5-10厘米。
产中国台湾的高雄港,生于海湾两岸盐滩或潮水到达的沼泽地。分布于非洲东海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模式标本采自毛里求斯。
我国大陆并没有分布,在东寨港有引进栽培,种得很好,树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