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性身份障碍:不止是多重人格,更是一种心理创伤
解离性身份障碍:不止是多重人格,更是一种心理创伤
1969年6月22日,美国著名演员朱迪·嘉兰(Judy Garland)在伦敦去世,年仅47岁。她留给世人的不仅是《绿野仙踪》中那个唱着《Over the Rainbow》的少女形象,还有她鲜为人知的精神疾病——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朱迪·嘉兰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这种神秘而复杂的心理疾病。DI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表现出两个或以上独立的人格状态。这种疾病通常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有关,如虐待、性侵等。患者在不同人格之间切换时,常伴有记忆缺失、性格突变等症状。
DID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DID的主要诊断标准包括:
- 存在两个或更多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
- 这些人格状态反复导致记忆缺失,不仅仅是日常遗忘
- 这些症状引起显著的社交或职业功能受损
- 这些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或物质滥用来解释
DID的成因
研究表明,DID通常源于儿童时期的严重创伤。当孩子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时,大脑会通过分裂人格来隔离这些记忆,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东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指出,DID患者的脑部在遭受创伤时会“分裂”,形成多个独立的个性或“替代人格”。这些人格可能具有不同的性别、年龄和国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在不同人格之间转换时,声音和口音也会发生变化。
DID的治疗方法
目前,DID的治疗主要依靠心理治疗,目标是实现人格的再整合。常用的方法包括: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 辩证行为疗法:教授患者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技巧
-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用于处理创伤记忆
治疗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消除所有人格,而是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沟通他们的不同部分,最终实现人格的稳定与整合。
名人案例
除了朱迪·嘉兰,还有其他公众人物也被诊断出患有DID。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就曾公开表示自己有类似症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很孤独,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有好几个‘我’,有的‘我’很害羞,有的‘我’很叛逆。”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DID患者的内心世界,也提醒我们,这种疾病可能就隐藏在我们身边,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社会对DID的误解
尽管DI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公众对它的认知往往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存在许多误解。例如,电影《分裂》中对DID的夸张表现,使得很多人误以为DID患者都具有危险性。事实上,DID患者并不比普通人更具攻击性,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
正如一位DID患者所说:“我希望人们能明白,我们不是怪物,也不是疯子。我们只是在努力地与内心的伤痛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