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可识别他人格信息
哈佛研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可识别他人格信息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迈耐利及其团队通过一项特别设计的实验,揭示了解离性人格疾患(多重人格障碍)的新见解。他们发现,所谓的记忆障碍实际上并不存在,患者确实知道自己其他人格的存在。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表明这种疾病可能是人们表达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迈耐利教授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破除记忆障碍的迷思
长期以来,解离性人格疾患(DID)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特征是患者表现出两个或以上独立的人格状态,且这些人格之间存在明显的记忆障碍。这种记忆障碍被认为是不同人格之间相互独立的证据,即一个身份无法回忆起另一个身份的经历。
然而,迈耐利教授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检验这一假设。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暗藏信息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电脑屏幕呈现一系列文字,要求参与者快速判断是否为目标文字。关键在于,这些文字中包含了一些与参与者不同人格相关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从参与者填写的两份自传性问卷中提取的。
研究发现,当参与者面对与另一人格相关的信息时,他们的反应时间显著延长。这种“处理延宕”现象表明,参与者实际上能够识别这些信息与自己相关,即使他们声称不知道。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传统认知中关于多重人格之间存在绝对记忆障碍的观点。
从病理到表达:重新理解多重人格
迈耐利教授的研究结果暗示,多重人格障碍可能并非一种纯粹的病理现象,而是个体在面对极端心理压力时的一种应对机制。正如迈耐利所说:“极端地讲,这种疾病是一种表达挫折的方法。”
这一观点得到了历史数据的支持。多重人格障碍的诊断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急剧增加,这与当时社会对童年创伤和性侵犯的关注度上升有关。人们普遍认为,多重人格是患者为了隔离和遗忘创伤性记忆而发展出的一种防御机制。然而,迈耐利的研究表明,这种解释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对治疗的启示
这一发现对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具有重要启示。如果记忆障碍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那么治疗的焦点可能需要从“整合人格”转向帮助患者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多重身份。这可能意味着:
减少污名化:认识到多重人格是一种应对机制而非纯粹的病理,有助于减少对患者的误解和歧视。
促进自我接纳:治疗应更多关注帮助患者接纳所有的人格部分,而不是试图消除或整合它们。
改善治疗策略:心理治疗可以更多地聚焦于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而不是传统的“记忆恢复”。
哈佛大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多重人格障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挑战了我们对这种复杂心理现象的传统认知,更为未来的治疗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为那些生活在多重身份之间的人们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