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总局重拳整治“饭圈”乱象,多位运动员受不当行为困扰
体育总局重拳整治“饭圈”乱象,多位运动员受不当行为困扰
近日,体育总局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和“饭圈”乱象治理工作专题会议在京举行。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高志丹在会上表示,要聚焦斗争重点,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抓紧抓实,加强队伍管理、宣传引导,强化风险防控,聚焦重点群体。要提升风险预判、风险化解、风险防范等斗争本领。
这一表态反映了当前饭圈文化对体育界侵扰的严重性。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粉丝追捧的对象。然而,一些粉丝将娱乐饭圈的那一套搬进体育界,给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饭圈行为扰乱体育赛事秩序
2023年年底的短道速滑世界杯男子500米决赛中,林孝埈在试图超越时与领先的刘少昂发生碰撞。这一正常比赛中的常见情况,却引发了看台上粉丝的谩骂,甚至有人喊出“主教练下课”的口号。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心态和临场发挥,也严重扰乱了比赛秩序。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绪化的行为还蔓延到了网络空间。林孝埈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表示,一些网络言论严重影响了自己及队友、教练的训练和生活,对此感到“很气愤很难过”。
饭圈行为侵犯运动员隐私
除了在比赛现场和网络上的不当言行,一些粉丝的极端行为还严重侵犯了运动员的隐私。男乒运动员樊振东和王楚钦、中国女篮球员杨舒予、羽毛球世界冠军陈雨菲等都曾遭遇被跟踪、偷拍等骚扰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
饭圈行为消解体育精神
体育竞技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和团队协作,而饭圈文化中的“拉踩”、“引战”等行为,严重消解了体育精神。在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获得亚军后,有粉丝在看台上大吼“裁判不公”,认为全红婵被“压分”。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比赛现场的氛围,也在网络上引发了对冠军陈芋汐的攻击和谩骂。
奥运冠军何冲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对此表示忧虑,呼吁粉丝理性。他认为这种过度情感化的思维与言行十分危险,对运动员产生负面影响。
原因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孙麒麟表示,“饭圈文化”进入体育圈,一方面说明大量的观众喜欢热爱这项运动,愿意投入其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及优秀运动员受到粉丝追捧。
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红春认为,“饭圈文化”发展至体育圈,是体育明星为国争光的天然光环和流量、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发展、不同群体基于个人爱好的偶像选择、新媒体和短视频时代的便捷信息获取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应对措施
面对这一问题,各方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国家体育总局已明确表示,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全国体育系统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
运动员们也开始采取行动。近期,包括巴黎奥运金牌得主郑钦文(网球)、潘展乐(游泳),以及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羽毛球运动员王昶、梁伟铿等在内的多名体坛名将,陆续解散自己的官方粉丝群,以此抵制畸形的饭圈文化。
社交平台也加强了监管力度。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专门开设了投诉饭圈乱象的举报通道。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4年9月,已侦办超过700起相关案件,并查禁逾10万个网络帐号。
专家建议,要区分粉丝的合理诉求与畸形“饭圈”行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席志武表示,捍卫体育的公正性与粉丝所诉求的自身偶像得到公平对待,具有一致性。粉丝的关切和质疑,应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反映。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沟通意识,及时向公众披露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的选拔标准、评判依据和过程。此外,运动员本身也应当利用自身影响力,更多呼吁粉丝正确理性看待。
呼吁建立健康粉丝文化
体育竞技的魅力在于公平竞争和团队协作,而非粉丝之间的对立和争吵。运动员的价值体现在赛场上的表现,而非数据流量。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优秀的运动员之所以能站上重大赛场,是因为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自我超越。”
作为粉丝,应该追的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坚持、敢打敢拼的意志和为国争光的精神。保持理性和分寸感,关注比赛本身,才是对运动员最大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运动员,让体育精神在赛场内外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