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短缺、技术滞后,矿山生态修复亟需突破
资金短缺、技术滞后,矿山生态修复亟需突破
近年来,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资金保障不足、技术模式不成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较突出。为此,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的科学化水平。
矿山开采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支撑的同时,也引发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机制等相继建立,一系列政策法规密集出台,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当前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进展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破解?
矿山生态修复成效初显
近年来,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制度不断完善
我国高度重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988年,《矿产资源法》第三次修正,明确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1989年,国务院发布《土地复垦规定》,要求“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采矿企业或个人应当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
2009年,原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提出“采矿权人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义务,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提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
2016年,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矿山企业缴存保证金调整为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计入相关生产经营成本,由企业统筹用于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
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提出“针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欠账多、现实投入不足、修复效益不高、市场主体参与不够等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此外,江苏、山东、湖南等地也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等。
技术模式不断创新
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技术模式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老虎潭矿区,经过治理,原本破损的山体被修复,并种植了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2017年,当地政府引进一家农业企业,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矿区生态修复面积1000多亩,种植蓝莓200多亩、猕猴桃500多亩,建设了300多亩的垂钓、采摘、民宿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在河北省迁安市,当地政府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合作,在矿山废弃地上建设了集生态修复、特色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迁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开发”模式,根据矿山废弃地类型及立地条件,划分了3个生态修复示范区,分别采取“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直接植被重建+土壤熟化培育”“自然恢复+生态保育”等模式进行修复。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地探索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该技术利用水泥回转窑高温煅烧的特点,将矿山废石、尾砂、市政污泥、建筑垃圾等作为替代原料和燃料,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据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采用该技术,每年可处置各类废弃物上百万吨,既解决了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存问题,又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修复成效初步显现
在相关政策推动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推进,一批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资金近200亿元,支持各地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各地在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域、长江经济带、“三区两线”(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等重点区域,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据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至2017年,湖北在三峡库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9个,投入资金8.35亿元,修复矿山面积53.6平方公里。通过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土地功能,改善了库区生态环境。
2018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工程相结合,通过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方式,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370公顷。
不过,该负责人也坦言,我国矿山数量多、分布广,生态问题复杂多样,虽然近年来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
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受多重因素制约,矿山生态修复仍面临不少挑战。
资金保障不足
资金短缺是制约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瓶颈。据了解,矿山生态修复资金需求大,而现有财政投入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资金筹集方面,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但由于矿山生态修复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加上缺乏稳定的回报机制和明确的政策预期,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矿山生态修复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目前,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矿山企业缴纳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等,而社会捐赠、绿色金融等资金来源渠道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保障。
技术模式不成熟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然而,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尚不成熟,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的生态修复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守攻表示,矿山生态修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修复技术模式。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盲目照搬外地经验、技术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修复效果不理想。
此外,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尚未攻克。比如,对于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矿山土壤,如何有效去除重金属、改善土壤质量;对于坡度大、土壤贫瘠的矿山废弃地,如何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监管不到位
矿山生态修复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然而,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影响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审批方面,由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衔接,导致项目审批周期长、效率低;在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监管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难以对项目进展、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管;在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难以对修复成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此外,一些地方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修复轻保护等问题。一些修复项目建成后,缺乏有效的后期管护措施,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再次发生;一些地方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缺乏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导致边修复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探索市场化路径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强化监管,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
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积极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方式、路径和权益保障等;二是搭建平台,推动建立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库,发布项目信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强化监管,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比如,山东省临沂市探索实施“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并将修复后的土地用于工业、商业、住宅等经营性用途,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完善政策体系
推动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完善政策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