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能原理揭秘大脑毫秒级工作状态
自由能原理揭秘大脑毫秒级工作状态
在神经科学领域,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 FEP)正逐渐成为揭示大脑工作奥秘的关键理论。这一理论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Karl Friston提出,试图解释生物系统如何通过最小化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预期之间的差异(即最小化自由能)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和维持内部稳态。这一理论在过去二十年间不断深化,其理论基础根植于生物物理学和系统生物学,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并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能原理的核心内容
自由能原理的核心观点是,生物体的认知和行为都遵循相同的规则,即最小化感官观测的惊奇(surprise)。惊奇是衡量智能体当前感官观测与偏好观测之间的差异的指标。在主动推理框架下,感知过程可以看作是调整智能体脑中的信念,使其与观测尽可能一致。行动过程则是通过改变世界,使感官观测与我们的信念(脑中的先验信念、偏好、表现型)尽可能一致。
主动推理框架基于自由能原理提供了一个建模感知、学习和决策的统一框架。将感知和行动都看作是推断的问题。主动推理的核心观点是生物体认知与行为底层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则,即感官观测的意外(surprise)最小化。意外衡量了智能体当前的感官观测与偏好的感官观测之间的差异。
有两条道路可以走向主动推理框架:
一条道路被称为 low road,是从贝叶斯定理出发,将感知、学习以及行动都看作是推断问题。感知和模型学习依赖于现在和过往的观测数据,而动作选择关注的是未来的观测数据,因此在主动推理框架下根据这种时间划分将自由能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关注过去的变分自由能,一个关注未来的期望自由能。
另一条道路被称为 high road, 从物理、随机动力系统出发,认为处于非平衡稳态的自组织系统(例如生命系统)要想能够抵抗环境的随机波动,就必须最小化其自由能。
大脑毫秒级工作状态的解释
自由能原理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框架,它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在毫秒级别上的工作状态。大脑通过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机制,不断对环境进行预测,并通过感官输入来验证这些预测。当预测与实际输入之间出现差异时,大脑会通过调整内部模型来最小化这种差异,这个过程就是自由能最小化的过程。
在神经元层面,自由能最小化表现为神经元之间的动态交互。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在毫秒级别上,这些网络能够快速调整其活动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当一个视觉刺激出现时,大脑会在几毫秒内生成一个预测,并通过视觉皮层的神经元活动来验证这个预测。如果预测错误,大脑会迅速调整其内部模型,以减少未来的预测误差。
最新研究表明,大脑状态可以通过非振荡、毫秒级的神经活动嵌入来识别,这对于理解大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调整其活动具有重大意义。这项研究不仅为神经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教育和医疗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应用与展望
自由能原理在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神经科学领域,它为理解大脑的预测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揭示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在人工智能领域,基于自由能原理的主动推理框架为开发更智能、更灵活的AI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自由能原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精确计算自由能,以及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多模态感知和决策过程。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这些方向上继续深入,以充分发挥自由能原理的潜力。
自由能原理作为“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后最包罗万象的思想”,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解释智能体更新认知、探索和改变世界的机制,被认为有可能成为智能的第一性原理的重要候选方案,并有望成为新时代复杂系统的大统一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由能原理将继续为揭示大脑工作原理和开发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