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一座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之路
攀枝花:一座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之路
攀枝花市,这座位于四川南部、金沙江畔的工业城市,正面临着一个时代命题:如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作为一座以钢铁、电力、矿业等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攀枝花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攀枝花市地处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长期依赖重工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据统计,2023年攀枝花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717.30亿元,占GDP比重高达55%,其中工业增加值624.16亿元,增长6.4%。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政策引领下的绿色转型
面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攀枝花市积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为绿色发展指明方向。2024年发布的《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 加快建设美丽攀枝花战略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共同富裕试验区市域样板、全球钒钛产业示范基地、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攀枝花,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
西区实践: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攀枝花市西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区,其转型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2012年以来,西区全面探索转型发展新路,提出“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再生式”转型实践。通过实施“五转一挖一提一增”战略,西区逐步摆脱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资源保障高、经济活力强、生态环境优、城乡风貌美、文旅特色浓、民生福祉高”六幅“和谐画面”。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西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同时,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康复康养器具产业、钒钛终端产业和钒钛钢铁循环铸造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西区创新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形成“西佛山模式”“金家村模式”等生态治理经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1%,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从2014年的88.8%提升到2017年的97.5%。
创新驱动:清洁能源与钒钛产业的突破
攀枝花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钒钛产业,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清洁能源领域,攀枝花市规划构建LNG(液化天然气)3亿立方米和氢能6亿立方米的能源保障体系,同时推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在钒钛产业方面,攀枝花市作为全球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积极推动钒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成效与挑战
经过持续努力,攀枝花市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303.80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71.23亿元,增长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攀枝花市仍面临一些挑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重工业比重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持续加大保护力度;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以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攀枝花市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战略,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经济体系。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攀枝花市有望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攀枝花市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新时代背景下,攀枝花市正以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为底色,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