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司机的“强制睡觉”:一个被忽视的职业困境
火车司机的“强制睡觉”:一个被忽视的职业困境
在我们享受高铁和火车带来的便捷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驾驶室里的那个人。他们不被允许欣赏窗外的风景,不能随意使用手机,甚至吃饭和上厕所都受到严格限制。他们就是火车司机,一群“被困在系统里”的人。
“强制睡觉”的背后
火车司机的工作从“强制睡觉”开始。这个听起来有些荒诞的规定,其实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在铁路系统里,这个过程被称为“备班”。
根据规定,火车司机在发车前必须进入备班房休息至少4个小时。备班房设在火车站附近,类似宾馆,但一切娱乐设施都被取消。司机必须上交手机或将其关机,房间的门上装有玻璃或反向猫眼,方便外部观察。
在这个房间里,司机必须执行一系列看似机械的动作: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不说话。这并不是普通的休息,而是一种严格管控下的“睡眠”。为了确保司机得到充分休息,会有专人巡逻检查。如果发现违规行为,如玩手机或未在床上休息,司机将面临罚款。
驾驶室里的“机器人”
火车司机的工作环境极其封闭。在狭小的驾驶室里,他们需要保持高度集中,不断重复着“手比、眼看、口呼”的动作。这种看似机械的操作规范,是确保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
司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眨眼频率和瞳孔移动方向,都会被三个不同功能的摄像头记录和审查。AI技术也被用于监控司机的状态,一旦检测到异常,会立即示警。
这种严格监控下,司机们常常感觉自己“被变成了一个机器”。一位司机曾调侃说:“有可能外人如果看我们干活就跟看精神病(似的)。”
身心的双重考验
长时间的封闭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给火车司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一项针对福建省1077名火车司机的调研显示,他们的抑郁障碍阳性率高达50.23%。
生理需求的受限也是他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吃饭和上厕所这些基本需求,在工作中都变得异常艰难。一些司机只能在紧急情况下申请停车,由列车长占用附近车厢的卫生间,再让随车机械师到驾驶室守候,才能解决生理问题。
制度的必要性与人性的考量
“强制睡觉”制度虽然严格,但确有必要。火车司机的工作强度极大,精神高度集中,需要这样的制度来保障他们的休息。一位司机说:“我还恨不得我自己是一个机器人,我然后关机键充电就好,我饭都不想吃。”
然而,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给予司机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高强度的工作与相对较低的收入之间存在明显失衡。据统计,一线城市的高铁司机月薪在1万到1.3万元之间,二三线城市更低,仅为8000-10000元。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进一步加剧了司机的心理压力。
致敬与反思
火车司机的工作虽然艰辛,但他们从未退缩。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在春运期间,当我们在温暖的车厢里与家人团聚时,不妨 spare a thought for those who are still working hard in the cold.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在追求效率与安全的同时,给予这些“被困在系统里”的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如何让我们的社会运转更加有温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