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一条串起历史与未来的文旅新选择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一条串起历史与未来的文旅新选择
金秋十月,山西北部的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一条红蓝交织的旅游公路,像一条彩色绸带,蜿蜒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将散落的长城遗址、古村落、自然风光串珠成链。这就是刚刚全线贯通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又焕发新时代活力的文旅新选择。
串联起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历史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长1.3万公里,北起大同天镇平远头,沿外长城向西至忻州偏关老牛湾,再向东沿内长城至忻州繁峙平型关,最后向北延伸至大同天镇平远头形成环线。它以“边塞古风、跨越长城”为主题,串联起63个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273个非A级旅游资源,将雁门关、悬空寺、应县木塔等名胜古迹紧密相连。
走在公路上,仿佛穿越回金戈铁马的年代。雁门关,这座被誉为“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雄关,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从战国时期的李牧,到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再到北宋的杨家将,都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得胜堡,这座明朝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如今已成为长城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这里曾是“隆庆和议”后开放的互市口岸,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站在得胜堡的城墙上,远眺绵延起伏的长城,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新的视角,新的体验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不仅让游客更方便地游览长城,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过去,游客往往需要在各个景点之间辗转奔波,而现在,一条主线多条支线的路网格局,让行程变得轻松愉快。
秋天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两侧是层林尽染的山峦,红橙黄绿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公路沿线,完善的停车场、观景台、休闲驿站等设施一应俱全,让游客可以随时驻足欣赏,感受长城的雄伟与自然的壮美。
带动乡村振兴,铺就致富新路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不仅是一条旅游通道,更是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它将偏远山区有效串联,为县域经济发展打通了主动脉。以路引景、以景串线,形成了“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旅游线网格局。
在右玉县杀虎口景区,游客王世雄感叹道:“旅游公路修得十分平整,更加方便快捷了。”随着公路的贯通,这里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特产店,收入显著增加。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智慧平衡。公路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对长城本体的保护,避免了对文物的直接干扰。同时,通过远观的方式欣赏长城,反而能让游客更好地领略其雄伟壮观的全貌。
在朔州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长815公里,分内外长城公路,外长城公路主线东起右玉县二十边村,与左云县交界,到西面的平鲁区口子上村,与偏关县交界。内长城公路主线东起应县刘庄村,与繁峙县交界,到西面的朔城区砂河村,与宁武县阳方口村交界。这条公路,主线、支线相互连通,已经形成“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内外通”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
未来可期:打造文旅新高地
随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山西正积极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沿线各地纷纷推出特色文旅项目,如山阴县规划的广武长城国家文化主题公园,将建设滑雪场、滑草场、高尔夫练习场等设施,打造文旅产业新高地。
这条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文化线、生态线、产业线。它串联起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必将成为山西文旅的一张新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这段跨越千年的长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