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预防小贴士,这些细节关乎生命安全
窒息预防小贴士,这些细节关乎生命安全
2023年10月,江苏一名2岁男童在吃花生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的症状。幸运的是,他的母亲及时采取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将花生从男童气管中排出,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窒息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情况,尤其在家庭环境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窒息的常见原因和高发人群
窒息是指呼吸道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引起的血液缺氧状态。意外窒息最常发生在婴儿和老年人,年龄越小窒息导致死亡的比例越高。据统计,窒息是导致我国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占婴儿意外死亡的47%~90%。
导致窒息的主要原因包括:
- 婴儿与父母同床睡觉、使用松软床头或床上放置衣物
- 婴儿脖子上佩戴链子或绳子
- 夜间哺乳时母亲熟睡后乳房堵塞婴儿口鼻
- 儿童进食葡萄干、糖果、花生、巧克力等小球状食品时说话、奔跑和打闹
- 老年人因咀嚼功能下降、咽喉反射迟钝等原因导致吞咽困难
- 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小玩具、硬币等易吞咽物品
家庭环境中的窒息预防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的窒息。
定期检查家庭环境安全:
- 床上不宜放置松软的枕头、布娃娃和塑料袋
- 床与墙壁之间的间隙不宜过小,防止儿童跌落被卡
- 将小物品如硬币、纽扣、小玩具等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 避免在婴儿床上悬挂过长的绳子或链子
-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家庭成员应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
特殊人群的预防要点
儿童窒息预防
- 加强喂养指导:
- 母亲夜间避免躺着给婴儿喂奶
- 避免与婴儿同床睡觉并同睡一床被子
- 使用合适的睡袋代替厚重的被子
- 喂奶后不要将婴儿置于母亲腋下睡觉
- 避免儿童进食或误食易造成气道阻塞的食品或异物:
- 儿童进食葡萄干、糖果、花生、巧克力等呈小球状食品时,不宜讲话、奔跑和打闹
- 食物应切碎,鼓励儿童多咀嚼
- 纽扣、硬币、小塑料球、玻璃球应严格保管,放置于儿童拿不到的地方或锁进抽屉
- 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潜在易窒息的危险因素:
- 床上不宜放置松软的枕头、布娃娃和塑料袋
- 床与墙壁之间的间隙不宜过小,防止儿童跌落被卡
老年人窒息预防
选择适当的环境:老年人进餐的环境宜光线充足、安静,进食时一定要避免情绪激动,不看电视不说笑。
选择合适的体位:叮嘱老人进食时要坐直或身体稍前倾,不要说笑,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不要边吃饭边喝水,进食时要细嚼慢咽,进食后不要立即躺下或剧烈运动。
选择适当的餐具:在餐具选择上,老年人宜选择长与圆的勺子或者宽和浅的碗具;有假牙者,进食时应佩戴稳妥后再进食,尽量不要食用圆形、滑溜、黏性的食物,以免引起噎食。
选择适当的食物:老年人进食的食物最好切成小块,方便取食。对于吞咽障碍的老年人,进食的速度不易过快,一般先以少量(3-4ml)逐渐增加到一汤勺,进食的食物要密度均一、不易松散,应以软食、半流质为宜(不要太稀,以免引起误吸),如蛋羹、粥类等,忌食油腻、坚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鱼刺、骨头、年糕等食物。
窒息发生时的急救方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最常用的急救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突然冲击腹部的压力,使膈肌上抬,让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向上的气流,这股气流具有冲击性和方向性,能迅速冲入气管,去除堵在气管的食物或异物,解除气道梗阻。
成人和一岁以上儿童
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住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患者肚脐和肋骨之间,另一只手成掌握住拳头,双手快速用力向上冲击,反复实施,直到异物吐出。
1岁以内婴幼儿
5次拍背法:施救者一只手固定住患儿头部托住孩子下颌,将其面部朝下,保持头低脚高,用另一只手掌根部连续叩击肩胛骨连线中点处5次;观察有无异物咳出。
5次压胸法:将患儿翻转成面部朝上,保持头低脚高,检查有无异物排出,如未发现异物,立即用中指和食指按压患儿两乳头连线中点处5次。
自救法
采用腹部冲击法;稍稍弯腰,自救需要靠在一固定物体上(借助椅背、桌子边缘、扶手栏杆等),通过撞击借力快速挤压腹部。重复直至异物排出。
特别提示:不管异物是否取出,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不给患者喂食任何东西,尤其是希望用水将异物顺下去的做法是错误的。
窒息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了解其原因和预防方法对于保障生命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学习正确的急救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窒息事件的发生率,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