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助力抑郁女孩重返校园,多方联动优化家庭教育
社工助力抑郁女孩重返校园,多方联动优化家庭教育
本文是一个关于重度抑郁症困境儿童重返校园的社工案例分析。文章详细描述了从个案介入到服务实施的全过程,展现了社会工作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实践。
案例背景介绍
个案来源
服务对象因身体因素于2023年4月休学在家,社工于5月13日正式介入。社工介入时服务对象已有1个月未去学校,在家期间有食欲较差、与监护人时常发生争执、不出门社交、沉迷于电子产品等不良情况。因此服务对象监护人(服务对象奶奶)主动求助户籍地社区工作人员,由社区工作人员转介给Y街道,街道对疑似出现心理疾病的儿童无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介入,故街道第一时间转介给G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琳琳(化名),女,14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初二,就读于G区H中学,兴趣爱好为看动漫、收藏动漫产品。服务对象一直与监护人奶奶一起居住,与监护人关系良好;服务对象人际交往一般,与同学较少来往。4月中下旬服务对象在医院检查出患重度抑郁症,现目前处于休学状态,在家生活安排为玩手机、睡觉,生活方式单一。
家庭情况
服务对象母亲听力残疾言语一级,父亲听力残疾一级,父母均在Y厂区上班,每月工资2千元左右,父母与服务对象沟通较少,其父亲每个月会回家看望服务对象,母亲极少回家,对服务对象的心理情况不关心,只关心服务对象学习。监护人奶奶,70岁,每月1千元左右的养老金,服务对象与监护人沟通较为频繁,但最近经常发生争执。监护人与儿子关系良好,与儿媳关系紧张,据监护人讲述,儿媳很少回来,也不太关心服务对象,家庭生活开支、服务对象日常生活等都是监护人在负责。
需求分析
心理疏导需求
服务对象2023年4月在医院检查出患重度抑郁症,进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服务对象服药后出现嗜睡、精神不振的现象,在家生活安排为玩手机、睡觉,生活方式单一。在人际交往方面,服务对象不愿与同学交往,也很少与家人进行交流,在生活中服务对象会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
家庭支持需求
服务对象母亲听力言语残疾一级,父亲听力残疾一级,在Y工厂上班,夫妻俩感情较为稳定。因父母身体因素,服务对象很少主动去找父母交流,其父亲每月回来看望服务对象,母亲极少关心服务对象,母亲认为现目前服务对象重要的是学习。今年服务对象检查出患抑郁症后,父母有回来一次,但母亲认为抑郁症是服务对象不好好学习导致的,并认为此病不重要。
学业规划需求
服务对象初一为平行班,初二转为尖子班,据了解到服务对象转到尖子班后,学业压力大,每次考试成绩较差,排名落后。在学校服务对象受学校同龄群体和网络影响,初二期间一直有读艺术类的想法,认为艺术类对中考有辅助,文化分数有所减少,故服务对象现目前在学业上较迷惘。
服务计划
服务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服务对象目前属于事实无人监护的情况,需要丰富社会支持网络的成员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物质援助、情感慰藉、心理疏导、关系支持等。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强调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关注的焦点,而非其问题和病理。社工在此服务对象家庭跟进过程中,计划运用优势视角的相关知识,挖掘服务对象(及其环境系统中)的优点、资源进行服务介入。
服务目标
目标1:丰富日常生活,促进病情康复。
目标2:改善家庭成员关系,重建家庭支持。
目标3:制定学业计划,重返校园。
服务策略
第一阶段
社工首先通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未保志愿者了解到服务对象家庭情况和过往经历等。接着,社工与学校方进行联系,与班主任了解服务对象在校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等。且社工以服务对象爱好出发,建立初步关系,获取服务对象信任,并与监护人沟通了解服务对象患病情况、家庭关系等。社工根据多方评估,制定个案帮扶计划,提供支持。第二阶段
(1)监护人方面:社工先肯定监护人为整个家庭付出,在教授家庭教育知识,并引导监护人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服务对象,多给予监护人心理支持。
(2)在父母方面: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引导父母是服务对象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因此让服务对象父母意识到多关心、陪伴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满足服务对象心理需求,促进健康成长。第三阶段
社工咨询区教委、学校、艺术类机构咨询中考艺术类分数、艺术类花费金额等。综合分析服务对象在此阶段学习艺术的利弊,并将此信息转介给服务对象。另一方面,社工在服务对象休学期间制定学业计划,为重返校园奠定基础。
服务实施过程
多方收集信息,建立专业关系
社工与该街道儿童督导员、社区儿童主任、未保志愿者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并走访到学校与班主任沟通服务对象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关系等。
与学校班主任了解服务对象学校情况
多方收集服务对象信息后,社工邀请到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上门走访,因初次与服务对象接触,服务对象出现了抵触心理,拒绝社工服务。在过程中社工与监护人交谈了解到服务对象近日情况、患病情况、与家人关系等,肯定了监护人为整个家庭的付出的不易,并以监护人为桥梁传达社工的服务的初衷。第二次走访社工链接与服务对象兴趣爱好相同的志愿者(喜欢动漫、二次元并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志愿者),以沟通兴趣爱好的方式,建立初步关系,获取服务对象信任。会谈最后,服务对象主动邀请社工参观服务对象的房间包括独立的书桌等,也表示愿意接受社工服务。
带领社工参观房间
丰富日常生活,促进病情康复
服务对象休学在家期间日常生活安排为玩手机、睡觉,日常生活安排单一,其服务对象每天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利于服务对象病情康复。因此,社工以手工、绘画的方式,激发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丰富服务对象日常生活,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手工的魅力。另一方面,社工与镇街未保站联合,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就近未保站的服务活动,通过2次活动,促进了服务对象与同辈群体间的交流,也缓解了服务对象病情。服务对象监护人表示:服务对象最近食欲正常,精神状态良好。
社工带领剪纸
链接资源表达关爱
改善家庭关系,促进良性互动
- 学会沟通技巧,减少家庭矛盾
在与监护人的交谈中,社工了解到监护人长期以来的教育方式为挫折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上较少鼓励服务对象,监护人认为只要照料好服务对象的生活就行了,从而忽视了服务对象心理上的关心,监护人表示自己爱服务对象,但服务对象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不知道如何与服务对象沟通。社工在安抚监护人焦虑心理后,运用影响性的会谈技巧,教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如:把你不够优秀这句话转变为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等。并引导监护人多参与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和通过电子产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等。
社工与监护人沟通
- 普及抑郁症知识,提升监护能力
社工通过线上的方式与父母进行交流,向父母普及抑郁症知识,让其意识到抑郁症形成的因素、抑郁症的特点等,让父母意识到服务对象患抑郁症来自于诸多因素。且社工对父母提出“小孩在父母心中的期望值、与小孩的亲密值等问题”引发父母思考,其父母表示学习固然重要,但小孩的健康更重要。为此,社工多次引导服务对象父母,让父母意识到父母和家庭是服务对象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家人应在生活中加强对服务对象的关系,多陪伴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父母表示,以前陪伴服务对象时间较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今后应给予服务对象关怀和爱。
制定学业计划,准备重返校园
社工向区教委、学校、艺术机构咨询艺术类分数、花费金额等,将此信息转介给服务对象,并与服务对象针对学习艺术类学业方向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后服务对象认为此阶段艺术类可以作为兴趣爱好,应以文化成绩为主。接收服务对象意愿后,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学业计划,利用监护人当好监督者的角色,每日记录服务对象起床情况,社工则每周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检验。经2周的试行,服务对象可自主进行学习。
检查学习情况
在8月期间社工与学校老师联系,讲述服务对象康复情况,8月31日,服务对象在学校报名,重返校园。
陪伴入学
做好心理建设,培养应对能力
成立儿童应急服务联系组,包括儿童福利科室人员、未保中心社工、街道儿童督导员、社区儿童主任、街道未保站社工、区校外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老师等,并通过三步走,做好服务对象心理建设,培养其应对不良状况的能力。一是与服务对象一起设想重返校园后会面临的困难以及自己可能会出现的应对方式,并把预计的困难一一罗列记录下来,服务对象罗列了同学异样的眼光、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没有好朋友、不适合学校的作息时间等预计的困难;二是社工引导服务对象将罗列的困难进行难易程度排序,将自己认为有能力解决应对的排在最前面,最不容易解决的排在最后面;三是社工引导服务对象思考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以及鼓励服务对象根据事先排序的难易程度自己尝试解决认为简单易解决的困难困难,超出能力范畴之外的要主动寻求老师、社工以及其他资源的帮助和支持,社工永远会给予她帮助和力量。通过此种方式,服务对象对重返校园会遇到的困难有一个大致预期并有一个初步的解决思路。
服务成效
经社工4个月介入后,社工与服务对象监护人和父母就小孩教育和心理方面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社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监护人和父母的监护责任意识,改善家庭成员关系,优化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社工联合镇街未保站为服务对象定期开展跟踪服务,预防复发情况出现。此案例社工介入后,服务对象抑郁症病情稳定。家庭方面:服务对象与父母沟通频率和陪伴次数增多。就学方面:服务对象9月份重返校园,顺利入学。
专业反思
未保联动机制顺利运转
此个案来源于街道转介,经社工了解到此情况评估风险程度后,立即进行介入。在整个个案服务中,区未保中心联动学校、镇街、社区、未报站、志愿者,有效地做到了从发现到转介到帮扶这一流程,提供支持性服务。社工在“家·校·社”共育中的纽带作用
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家·校·社”共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如何联动,谁来当这个缺失的纽扣,是共育能起到真正作用的关键,学校教学任务重,父母工作繁忙或者不重视等等原因都不能让“家·校·社”共育能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在本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工就是那颗缺失的纽扣,把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链接起来,共同给与案主帮助,让案主得到改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对社工所在地域的服务了解,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太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时有中高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前来咨询,但因学校心理咨询服务能力有限,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