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四大类型全解析:从诱因到症状的完整指南
骨质疏松症四大类型全解析:从诱因到症状的完整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损害,使骨脆性增加,形成易发生骨折的状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旨在帮助更多的人认识骨质疏松,掌握预防方法,降低发病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呢?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全身性骨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损害,使骨脆性增加,形成易发生骨折的状态。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由于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导致。骨质疏松症亦分以下几种:
0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可以影响骨代谢。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无法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细胞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骨骼中空隙增加,形成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的中断加速骨的丢失,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的代谢性骨病。具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以及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02 老年性骨质疏松
老年人性激素减少,刺激了破骨细胞的同时,抑制了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其次,衰老过程中,会出现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等现象,导致维生素D缺乏,慢性的负钙平衡等等,也会导致骨量及骨质的下降。
03 特发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确,可能与骨代谢调节异常,比如骨吸收增加,或者青春期生长突然增加,骨量突增、骨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打破,又或者与孩子钙代谢异常有关。
04 继发性骨质疏松
主要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导致,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库欣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胃切除术后、肝胆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浆细胞病)、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影响(糖皮质激素、肝素、甲氨蝶呤、环孢素)等。
骨质疏松的诱发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诱发因素:吸烟、酗酒、饮过多含咖啡因饮料;体力活动少、长期卧床;日照减少、缺钙、缺维生素D、高钠饮食等;胃切除术后人群。
骨质疏松症后的症状有哪些呢?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感觉到乏力,腰背容易疼痛,甚至全身骨痛。跌倒、摔落时,更容易发生骨折。严重骨质疏松还可导致身体出现驼背等变形情况。首当其冲的就是
乏力:容易疲劳,劳累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甚至无法负重。
骨痛:以腰背部疼痛多见,也可出现全身骨痛。疼痛多为弥散性,没有固定的痛点。疼痛通常在姿势改变时、长时间行走后、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甚至出现活动受限。
脊柱变形:比如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可使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的压缩骨折,也会牵连到腹部脏器,出现便秘、腹胀等。
骨折:即脆性骨折,在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出现骨折,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骨折发生后,再次骨折的几率明显提升。
特发性青少年型:除了比较典型的症状外,发病期间会突然生长停滞,容易多发骨折,之后疾病自然缓解。
同时还会伴随有一些其他症状例如骨质疏松严重时可导致胸椎变形,严重者可压迫心肺,出现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异常,如驼背患者,常常伴发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肺活量下降等心肺症状。骨骼畸形导致周围皮肤被迫褶皱,褶皱处多汗潮湿,极易滋生细菌,出现瘙痒甚至糜烂。长期卧床者还易产生褥疮。
总之,从青少年期就加强运动、保证足够的钙质摄入,同时防止和积极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等,防止各种性腺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生长发育性疾病;避免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可以尽量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今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成人期补充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不能单独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仅作为基本的辅助药物。成年后的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延缓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对绝经后妇女来说,公认的措施是及早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合剂。二是预防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避免骨折的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骨折发生率。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