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性别歧视:是再现还是批判?
电影中的性别歧视:是再现还是批判?
2024年8月,演员王悦伊发布了一条批判影视作品中“虐女镜头”的视频,引发了大量讨论。她反对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滥用强奸情节和让女性受辱的桥段成为卖点。这条视频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为什么“虐女镜头”令人不适且毫无意义?#冲上热搜。
“虐女镜头”指的是影视剧着重刻画女性被暴力——尤其是性暴力虐待,比如强奸——的种种细节,即所谓的“镜头对准受害者”。这种镜头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质疑。
电影中的性别歧视:再现还是批判?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反映社会现实,性别歧视这一议题也不例外。然而,如何在再现与批判之间保持平衡,成为考验电影创作者的重要课题。
在热映电影《默杀》中,大量对准女性受害者被侵犯、被霸凌的镜头,不仅闪回多次,还带有明显的性暗示,令观众感到不适。同样引发争议的还有张艺谋的《第二十条》和《满江红》,前者因过长的性侵镜头被批评为“吸引力电影”,后者则因在春节档加入强奸戏码而登上热搜。
然而,电影也可以成为批判性别歧视的重要媒介。丹麦剧集《歌舞女郎》以70年代真实歌舞女郎的故事为灵感,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遭遇的种种不公。剧中,八名性格各异的女郎面对薪酬不平等、性骚扰、物化等困境,展现了个体的觉醒之路。这部剧在2024年丹麦电视电影罗伯特奖中获得六项提名,成为女性主义影视作品的佼佼者。
电影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能够激励女性观众,传递正能量。《关键少数》讲述了NASA三位黑人女性克服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故事,展现了个体如何通过努力打破偏见。《永不妥协》则展现了女性在法律诉讼中为正义而战的精神,激励观众面对不公时坚持自我价值。
然而,不当的性别歧视呈现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过度聚焦于女性受虐场景,不仅可能引发观众的不适,还可能强化刻板印象,甚至激发潜在的暴力倾向。正如悉尼女心理治疗师纳迪亚·赞科所说,有些男人可能会受到银幕上宣扬的性暴力的影响,认为强暴行为是可以尝试的。
呼吁与反思
电影创作者在表现性别议题时应保持敏感性和责任感,避免将女性受虐场景作为吸引眼球的工具。同时,观众也应保持批判性思维,选择支持真正传递正能量的电影,用观影选择推动影视行业的进步。
电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既能反映现实,也能引领变革。让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涌现,为推动性别平等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