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最新诊疗指南解读
儿童过敏性紫癜最新诊疗指南解读
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主要影响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其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紫癜、关节疼痛、胃肠道症状及肾脏损害。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发布了最新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疾病概述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年龄多在2-8岁,男孩略多于女孩。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尤其是IgA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导致血管炎性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其中皮肤紫癜最为常见,通常首发于下肢和臀部,呈对称性分布。此外,约半数患儿会出现关节痛和腹痛,严重时可伴有消化道出血。肾脏损害是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约30%-50%的患儿会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炎表现,部分病例可进展为慢性肾病或肾功能衰竭。
诊断标准
根据最新诊疗指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具有以下特征:
- 皮肤紫癜: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首发于下肢和臀部。
- 胃肠道症状:如腹痛、呕吐或便血。
- 关节症状:关节肿痛,多见于大关节。
- 肾脏损害:血尿、蛋白尿等肾炎表现。
- 其他: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尿常规检查对发现肾脏损害尤为重要,应作为常规监测项目。此外,腹部超声和关节X线检查有助于评估内脏受累情况。
治疗建议
一般治疗
对于轻症患儿,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包括卧床休息、补充足够液体和营养。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或感染源也很重要。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主要药物,尤其适用于有严重胃肠道症状、关节痛或肾外表现的患儿。推荐使用泼尼松口服,剂量为1-2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d,分次服用。通常在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总疗程约4-6周。需要注意的是,激素治疗不能预防肾炎的发生,但能有效缓解急性期症状。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患儿,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但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其他药物:如抗组胺药可用于缓解轻度皮肤症状,但对病情整体控制效果有限。
肾脏损害的预防与管理
肾脏损害是儿童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最新指南建议:
- 所有患儿在确诊后应立即进行尿常规检查,并定期随访监测。
- 对于出现肾炎表现的患儿,应由儿科肾病专科医生评估,根据肾炎的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甚至透析治疗。
预后与管理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预后总体良好,多数患儿在数周至数月内可完全恢复。但约有1/3的患儿会出现复发,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初次发病后的6个月内。因此,定期随访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有肾脏损害的患儿,需要长期监测肾功能和尿常规。
最新研究显示,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慢性肾病的发生率。家长应与医生密切配合,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儿童过敏性紫癜是一种需要综合管理的疾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建议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随着诊疗指南的不断更新,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