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列入人类非遗:一个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
春节列入人类非遗:一个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
近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好消息再次证明了春节习俗在全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承。无论是贴春联、放鞭炮还是拜年,每一个习俗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寓意。此次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让我们一起期待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吧!
春节:承载千年文化的“人类非遗”
2024年12月4日,从南半球的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传来喜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长期从事春节文化研究与教学的从业者,萧放教授参加了春节申遗过程。对于春节终于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感到自豪与骄傲。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文化底蕴深厚,春节历史源远流长。今天的春节虽然得名于1914年,但作为岁首的中国新年,它在中国走过了3000年。历法岁首在古代名称不一,有正日、正旦、元日、元旦,其时间基础是新的年度周期的开始,即一年的元月首日。由于夏商周秦汉王朝历法不同,所以岁首日也有不同。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将岁首确定在夏历正月初一,此后无论立法有多大幅度修订,岁首都固定在夏历正月初一。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春节文化遗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春节非遗有四大类别:
一是年俗饮食非遗。年节美食,是新年最令人期盼的享受,中国南北地区都有不同的年节食品,这些食品的制作技艺、口味与饮食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情感与伦理。如北方地区的面食制作技艺,霍州年馍、闻喜花馍都是年节的美食非遗。国家级非遗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中最负盛名的是庆祝新年的稷山麻花,因其独特的口感、精美的外观,更因其寓意着吉祥、团圆和幸福,受到人们喜爱。南方地区的麻糍、年糕是不可或缺的新年美食,如国家级非遗衢州邵永丰麻饼等是春节期间餐桌上的“常客”。
二是春节艺术。春节是盛大的传统艺术节,艺术类春节非遗有数百项。我们进入春节就是进入了艺术时空,大红的春联,喜庆热闹的年画,锣鼓喧天的年戏,高耸的台阁,诡异奇幻的脸谱,翻腾的龙狮舞,美妙的管乐与弦乐等等,让人沉醉。如木版年画是春节的传统美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北武强是四大非遗木版年画产地,都以精美的色彩构图与吉祥寓意烘托了春节的红火气氛。元宵灯会灯彩是春节艺术最后的精彩展示,如秦淮灯彩、洛阳宫灯、北京灯彩等都是国家级非遗。
三是春节娱乐。春节娱乐主要是群体活动,如逛庙会、耍社火、游灯会、行花街等,春节娱乐性非遗大多是为放松身心、增进社会活力而进行的文化设计。北京地坛庙会、厂甸庙会,汉阳归元庙会,秦淮灯会,长治社火,宁夏六盘山区春官送福,广州越秀行花街都是人气兴旺的节日项目,人们在春节娱乐中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四是春节礼俗仪式。春节是年度循环周期的重要节点,是辞旧迎新、祈福求祥的重要节日。人们充分运用这一特殊时空,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沟通与互动,在历史社会发明了种种礼俗仪式,它们构成春节非遗的重要内容。虽然我们在春节申遗时,只列了江苏省无锡市吴氏宗族、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刘氏宗族、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桃园村陈氏宗族等宗族祭祀仪式活动,但更普遍的是中国人在春节例行的祖宗祭祀礼俗。我们过年回家的重要动力,除了与亲人聚会外,表达慎终追远的缅怀同样必不可少。春节礼俗在辞年礼俗、团年礼俗与拜年礼俗的操演习练中,创造了人际关系的连接,为人们的情感与精神联系提供了互动的中介,为家庭社会的和睦和谐作出了文化贡献。
对春节文化与风俗进行解读与艺术性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春节增添更多光彩与魅力。其中的民间文学部分,如年节神话、年节民谣、年节故事、谚语等,都是我们在传承保护春节非遗项目时应当特别关注的对象。
龙年岁末,我们的春节成功进入人类非遗行列,这是中国人的荣光,也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礼物。春节所拥有的和平理念、家庭观念与期盼未来丰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都是我们中国与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财富。
春节的历史演变:从岁首到“春节”
年是时间标志,体现着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至少三千年。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是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岁时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等。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朝会。在朝廷的影响下,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其次,拜贺宗亲乡党。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比如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明朝时北京民间春节更为生动有趣,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
春节走向世界:从“中国年”到“世界节日”
“普天之下,莫无华人;河海流处,皆闻华语。”中国春节无疑正表现出极强的本土内生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在国际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与公立新年元旦、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等9个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著名传统文化节日并列,正式成为联合国的第10个“固定假日”。这一消息给中国春节走向国际化、成为“世界节日”又增添了佐证。当下的世界是全球不同区域多样化的“异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春节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表征和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考察其国际传播的主体、历史、路径及其所彰显的传统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春节传播和接受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级:中国大陆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民众,而从文化传播的“域外辐射力”要素而言,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国际传播的主体。这一主体在当今的全球已形成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由于历史演变、代际交替、异族通婚等复杂因素,这一群体的人口数量从未有过确切的统计,相关数据仅为保守的粗略估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华侨华人大约有6000万,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各国,其次为北美、欧洲和澳洲,少数人散播于拉美和非洲地区。
理论上而言,随着第一个华人移民的个体或群体在海外的出现,春节作为华夏民族几乎与生俱来的文化符码便开始了其国际传播之旅。事实上,有切实证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华人移民开始于15世纪之后的欧洲殖民扩张,如1654年,荷兰殖民者将3名中国刑犯运抵非洲东部的毛里求斯,而到19世纪60年代,华人移民毛里求斯出现第一次高潮,仅1860年这一年,抵达毛里求斯的华人即有379人,这些人多为契约劳工。在北美地区,华人成规模移民开端于1848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潮”,及至1880年,在美华工已达十几万人。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华人社区自然形成,这是中华文化群体性特征的体现,同时也是孤悬海外、应对歧视、排斥和艰难生计的自然反应,早期的华人移民如果不相互帮助,形成“合力”,几乎难以生存,这些早期的社区便是后来遍布世界的唐人街的雏形,也实为费孝通所描述的“乡土中国”在域外的缩影和移植。这些流散域外的华人在初期无不面临语言不通、生计之苦和文化适应之难,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这种“乡愁”每逢佳节来临则变得尤为浓烈。美国最早的唐人街出现于1850年左右,形成初期节日庆仪便频繁而热闹,传统中国社会的特征在这些“华埠”“华社”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连日历都用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中秋望月、清明祭祖、端午粽乐、盂兰盆会都极受重视,春节则尤为隆重,“午夜供斋之后……团体互相拜年,以茶烟(雪茄)奉客,大年初一之辰,爆竹喧天,连放六日,满街红纸……”。
春节真正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高,日益展现出一个开放的、文明的大国形象,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应地也得到质的跃升,春节的国际传播进入了历史新阶段。这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播力的强弱,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诸多引发世人旨趣的宗教、哲学等重要“内核”,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族国家自身“硬实力”的推动作用,二者不可或缺。当前,海外华侨华人近以亿计,这一庞大的传播主体无不重视春节在移民地的个体和社会功能,“出国更爱国”“我即中华”“春节在,华夏就在”的主体精神通过春节得以充分展示。同时,这一主动的“自我”文化意识也开始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既包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这些 “儒家文明圈”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包括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基督文明”国家则在部分州或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正成为国际性的盛大节日,与百年前晚清时代限于“封闭性”“自娱性”已有天壤之别,已由华人群体的“私人仪式”嬗变为移民国的“公共节日”。
春节的未来:文化传承与创新
春节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所说,传承发扬春节文化,首先要对它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其实,我更愿意用“年文化”来代替“春节文化”。“春节”这个词是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自古以来,我们过的一直是“年”。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年”意味着什么呢?
“年”是总结昨天,在此画下一条线,迈入一个新的时间周期,许下对未来最美好的希冀。在这个特殊时刻,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在共同的节庆仪式中,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通过登门拜年让人际关系重启,于是,一年中闹过的不愉快、因长久未见产生的疏离,都在这样的场合烟消云散,感情变得更加融洽;人们在过年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展示出最可亲近的一面……没有哪个节日像“年”这样,包含了人和环境、自然的关系,人和国家、民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近年来,春节民俗发生了不少变化,如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逆向”过年、旅游过年,等等。这些变化体现了春节文化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春节的未来,将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继续前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