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始终倡导和谐和睦,反对冲突对抗
中国宗教始终倡导和谐和睦,反对冲突对抗
宗教和谐和睦,是处理宗教关系的基石。党和政府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特别重视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和睦,始终倡导对待不同信仰、不同宗教,必须本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包容,在交流中求共识,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2011年,为响应联合国第65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设立“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的决议,中国五大宗教发表了《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把实现宗教和谐作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在当今,实现宗教和谐、和睦、和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一、通过开展对话,增进相互理解
宗教对话和跨宗教文化交流,是化解宗教冲突的重要途径。处理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只有进行对话、消除对抗,才是正确的选择。对话的目的,不是要分出高低优劣、辨出是非曲直,而是为了增进理解和包容,避免对抗和冲突。对话不能急功近利,要行稳致远,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尊重、从尊重到欣赏、从欣赏到互鉴、从互鉴到合作,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虚致实、由表及里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和睦相处、同生共长的良好局面。
二、通过深入研讨,寻求共同价值取向
各个宗教虽然信仰不同,但都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准则,如和平、仁爱、正义、宽容、行善、诚信、团结、互助等。这些共同伦理规范,是宗教植根于社会的基础,也是宗教与宗教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就会发现各宗教中存在的人类共同伦理规范比我们之前所知的更多更丰富。寻求这些共同伦理和价值观,使之变成所有人的行为准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从而对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乃至全球秩序产生积极影响。
三、通过自我约束,抵御极端主义
从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不稳,流血冲突触目惊心的现实,我们已经看到宗教既可以成为推动和平进程的积极力量,也可能成为催生仇恨和对立的渊源。以宗教信仰的名义煽动仇恨,甚至进行暴力恐怖活动,危害尤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威胁。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宗教要得到信任,就必须消除来自宗教本身的冲突。古人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为此,宗教要培育强有力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能力,制约排他性因素的滋长和累积,消除相互之间的傲慢、隔阂、偏见甚至敌对。各个宗教应当重视阐发慈爱悲悯、中道不偏的教义思想,增强自律能力,自觉抵制和防范各种极端主义。
四、通过加强合作,担当共同责任
构建和谐宗教关系,不仅要进行对话和沟通,还要通过合作付诸行动。各宗教要依据共同伦理价值,携起手来,担当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在消除贫困饥饿、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制止战争杀戮、反对恐怖主义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开展合作,共谋善举,才能进一步巩固和促进宗教和谐。
(图片源于网络,涉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