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泡菜的营养价值与健康隐患:如何安全食用泡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泡菜的营养价值与健康隐患:如何安全食用泡菜?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4-12-31/doc-ineciimx3795239.shtml

泡菜,作为一道历史悠久的发酵美食,在中国各地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然而,近年来关于泡菜的各种说法却让人有些困惑:有人说泡菜含有亚硝酸盐,可能致癌;也有人说泡菜含有乳酸菌,是健康食品。那么,泡菜到底能不能吃?怎么吃才更健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泡菜的制作工艺

虽然不同地方的泡菜在制作上可能有一定区别,但总的来说,都是把蔬菜放在一个大坛子里,倒上盐水,让水没过菜,再封好罐子,利用乳酸菌发酵分解食物中糖类并释放酸。

一罐优秀的泡菜,需要满足三个字——“鲜”“酸”“脆”。

泡菜的营养价值

由乳酸菌主导的泡菜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呈鲜味氨基酸。研究发现,无论是四川泡菜、江西盐菜和东北酸菜,发酵蔬菜中均富含谷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等氨基酸。这些鲜味物质的存在,就是泡菜美味的基础。

乳酸菌发酵还会产生有机酸。这种酸味并不像醋带来的酸味那样“刺激”,而是更偏温和、带有特殊的酸香味,这是有机酸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变化,产生醇类、酯类物质的结果。

泡菜的健康隐患

高盐问题

在营养价值和健康程度上,泡菜的确远不比上新鲜蔬菜。一方面,腌制过程让新鲜蔬菜中的维生素大大流失;另一方面,无论哪种方法做泡菜,都免不了用到大量盐,长期大量吃泡菜的确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另外,长期高盐饮食还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不过,泡菜高盐带来的危害还取决于我们吃多少、吃的频次如何。只要能控制吃的频次和数量,也能很好地降低高盐带来的不利影响。

亚硝酸盐问题

蔬菜在腌制过程中,其中的硝酸盐会被细菌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里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很容易引起消化道癌症的致癌物。

虽然亚硝胺致癌,但并不意味着泡菜就是“毒药”。亚硝酸盐的产量是会随着腌制时间的长短发生变化的。根据实验测算,腌制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先是逐渐上升,大约在腌制一周至两周时达到高峰,在 20 天后会逐渐降低到国家限量标准之内,到 30 天后通常可以达到 3 毫克/1000克,符合我们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对腌渍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规定——不超过 20 毫克/1000 克。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腌制时间来合理规避亚硝酸盐的危害。

泡菜的健康食用建议

  1. 自制泡菜可以直接购买纯乳酸菌粉来发酵。通过避免杂菌的存在而降低产生亚硝酸盐的可能性。
  2. 延长发酵时间:尽量在腌制 20 天到 1 个月以后再开始吃。
  3. 做好密封:无论是腌制期间还是开吃之后,都应该注意密封,避免杂菌进入,增加亚硝酸盐含量。
  4. 低温冷藏:开吃后,可以利用低温冷藏来延缓亚硝酸盐的产生速度。
  5. 不购买小摊小贩的散装泡菜。这些非正规产品有可能存在腌制时间不够长、发酵菌种不纯等问题,使得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增加健康风险。
  6. 少量吃、吃之前用水冲洗。
  7. 用泡菜代替盐来炖菜或炒菜。这种做法不仅能搭配更多的新鲜蔬菜,补充泡菜中缺乏的维生素,还可以起到“减盐”的效果,一举两得!

不同类型泡菜的比较

传统泡菜

传统泡菜由于腌制时间超过一个月,其中亚硝酸盐含量已经很低,通常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限值,适量摄入不会威胁健康。

一夜渍泡菜

一夜渍泡菜由于腌制时间非常短,亚硝酸盐还没来得及大量产生。再加上这类短时间泡菜往往会加入白酒且低温冷藏保存,也不利于杂菌繁殖和产生亚硝酸盐。因此,在能保证腌制卫生的情况下,也是安全的。但这类泡菜最好 2~3 天内吃完,否则亚硝酸盐含量将会逐渐升高。

洗澡泡菜

洗澡泡菜(也叫跳水泡菜)由于腌制时间非常短,亚硝酸盐还没来得及大量产生。再加上这类短时间泡菜往往会加入白酒且低温冷藏保存,也不利于杂菌繁殖和产生亚硝酸盐。因此,在能保证腌制卫生的情况下,也是安全的。但这类泡菜最好 2~3 天内吃完,否则亚硝酸盐含量将会逐渐升高。

从含盐量的角度来说,传统泡菜含盐量高,但一夜渍、洗澡泡菜也未见得就更低。这类泡菜为了腌制方便和增加风味,首先要用大量盐“杀”出蔬菜中的水分,腌制时还要加入盐和大量糖(有些配方中,腌制两根白萝卜加一根黄瓜就用到 100 克糖)。如果一次性吃太多,也会增加盐和糖的摄入量,对于血压和血糖的平稳有不利影响。

结论

这两类泡菜,只要注意腌制时间和腌制过程的卫生,在安全方面应该都没有太大问题,美味也各有特色。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好摄入量,只当小菜偶尔尝鲜,才是明智的做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