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竟然也追求“一日三餐”?
古代人竟然也追求“一日三餐”?
“我今晨已命人往雨村处接紫英去了。大约二日间也就到了。还有一件事:这北静王府中,有一个小王爷,今年不过十五六岁,极爱结交外友。近日知道咱们贾府里玫瑰露、蔷薇硝二样,他都极爱的。我打发人去,只用小锦匣装了二样,令其亲来一拜。再请了贵妃的安,就可一箭双雕了。”说毕,大家又商议了他几件事。少时,人回:“大老爷过来请奶奶们在园子里大排筵宴,说有好消息预告诉奶奶们,请奶奶们过去打牙牌。”
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58回,描述了贾府众人的一天。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贾府众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和晚饭,根本没有午饭。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代人真的是一日两餐吗?他们又是如何从“一日两餐”过渡到“一日三餐”的呢?
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古代,一日两餐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形成了固定的早晚两餐制度。《礼记·玉藻》中记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古人最早的饮食习惯。
在先秦时期,人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上午7点到9点)和“申时”(下午3点到5点)被称为“食时”和“晡时”,这正是古人一日两餐的时间。这种两餐制一直延续到唐朝,才开始出现变化。
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一些士人和富裕之家开始在上下午两餐之间加餐。这种加餐最初只是简单的点心,但逐渐演变成了一顿完整的餐食。到了宋朝,一日三餐的制度开始普及,尤其是在城市中,由于商业繁荣和夜生活的兴起,晚餐变得越来越重要。
明朝时期,一日三餐的制度在江南地区基本普及。到了清朝,汉族人普遍实行一日三餐,而满族人则保留了两餐制。《红楼梦》中的贾府实行的就是满洲习俗的一日两餐制,这在当时是贵族家庭的体现。
转变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
古代人饮食习惯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粮食和其他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普通百姓只能通过减少餐数来节约粮食。同时,两餐制也与古代的作息习惯相适应。在没有现代照明设备的年代,人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晚上没有足够的光线进行烹饪和用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食物供应逐渐充足,人们才有条件增加餐数。同时,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生活的兴起,也促进了晚餐的普及。在唐朝和宋朝,夜市的兴起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夜间活动,晚餐逐渐成为一天中重要的一餐。
特殊时期的饮食调整
在古代,遇到灾年或战争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一天吃一顿饭甚至几天吃一顿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发生大旱,长安城内“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百姓的饮食习惯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古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规律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了适量饮食的重要性。随着医学知识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一日三餐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古代人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转变,不仅是饮食习惯的变化,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体现。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人对健康饮食的不断探索,也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我们提倡规律饮食和营养均衡,正是对古人饮食智慧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