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家庭教育、留学经历与情感纠葛如何塑造其思想?
胡适:家庭教育、留学经历与情感纠葛如何塑造其思想?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其思想的形成深受家庭背景特别是父亲胡铁花婚姻的影响。胡适自幼生活在官僚地主商人家族,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承担起教育责任。胡适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在留学美国期间接触到西方民主法治理念,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思想。然而,胡适的私生活充满争议,多次的情感纠葛反映出他对自由和幸福的不懈追求。胡适的一生,既是对知识的执着探索,也是对个人命运和思想解放的深刻反思。
家庭教育与母亲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对胡适的成长可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甚至其思想,没有其母,也就没有今天令人景仰的胡适。
胡适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临终之际要求冯氏督促胡适读书。冯氏“每日天未明即推适披衣起坐,为缕述先君道德事业。……天明,即令适着衣上早学。九年如一日,未尝以独子有所溺爱也。”当时垫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了事。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好读书而必求甚解。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每年都私下多给垫师数目可观的学费。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母亲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没有冯氏的九年如一日的督促,也就难以成就一生有三十八个博士头衔和懂得多国语言的胡适!
冯顺弟对儿子的管教充满了慈爱、严格和理性。胡适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冯顺弟从不在他人面前教训儿子,以维护小胡适的自尊心。但是,她每天清晨都要对胡适私下进行严厉的“晨训”,清算小胡适说过的错话、做过的错事,决不姑息和溺爱。但当胡适生了眼病的时候,她便用自己的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睛以求痊愈。
照常理,冯顺弟年轻守寡,只有胡适一个亲生的儿子,必当将其紧紧地护在身边,不准远游。但她既不囿于圣人的说教,也不盲从于母子的感情,在胡适13岁的时候,冯顺弟认为儿子已读完了私塾,应继续深造,她那深沉的母爱能上升为新的理性,让儿子远游上海,去接受“新学”的教育了。临别前,她强忍泪水,做出了欢欣的样子,送儿子上路,“三年始令一归省”。后胡适于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1913年冯顺弟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胡适在其日记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家中经济很窘迫,母亲以典当首饰的钱才能过年,但当她听说有人以八十元的价格出售一部胡适需要的《图书集成》时,便毫不犹豫地借钱买了下来。对此,他发出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胡适没有辜负母亲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因普及白话文和主张文学革命而暴得大名。胡适的成功,也是他母亲的成功。胡适对于当年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一流的贡献,而他的母亲为中国贡献了一位胡适。令人叹息的是,胡适回国后第2年的11月,这位劳碌一生可敬可叹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年仅46岁。悲痛欲绝胡适与刚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甚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分!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位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 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
父亲胡传的生平与思想
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年-1895年),一生娶了三位妻子。原配冯氏在太平天国之乱时罹难,胡传续娶曹氏,后又娶冯顺弟为第三房妻子。胡传在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人后,放下了科举之路,转而在东北宁古塔结识了边务大臣吴大澂,从而走上仕途。他追随吴大澂,先后在海南和黄河地区任职,曾任上海淞沪里卡(税收机关)总巡。胡传的仕途经历和思想倾向,无疑对胡适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传的婚姻状况也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胡传与多位妻子的婚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可能促使胡适在后来的生活中对传统婚姻制度产生质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追求。
留学经历与思想转变
1910年,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在美国留学期间,胡适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思想,尤其是“易卜生主义”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儿材料铸造成器”,认为青年学子愈是在国家为难时,愈应保持冷静,把握时机努力追求知识,将来作为救国的凭借。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胡适,使他更加坚定了通过知识改变中国的信念。
胡适在留学期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倡导“民主”与“科学”,主张通过文字改革来推动社会进步。1917年,胡适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一同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以文字为武器动摇了封建主义统治。
私生活与情感经历
胡适的私生活充满了争议。他与包办婚姻的妻子江冬秀共同生活,但同时与多位女性保持着情感关系。其中,与曹诚英的关系最为复杂。曹诚英是胡适的表妹,两人在胡适结婚时相识,并互有好感。1923年,胡适在杭州与曹诚英重逢,两人感情迅速升温,甚至珠胎暗结。胡适回北京后要求离婚,但遭到江冬秀的强烈反对。江冬秀以孩子和自己的性命相威胁,最终胡适未能离婚。曹诚英则选择了堕胎,两人的关系从此变得复杂。
胡适的婚外情不止曹诚英一人。他还与韦莲司、陈衡哲、徐芳等女性保持着亲密关系。这些情感纠葛反映了胡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他一方面受到传统婚姻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这种矛盾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存在,也影响了他的思想发展。
胡适的思想是在家庭背景、留学经历和个人情感的多重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他父亲的婚姻状况,尤其是多位妻子的更迭,以及母亲冯顺弟的守寡经历,对胡适的成长和思想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胡适的一生,既是对知识的执着探索,也是对个人命运和思想解放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