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经》翻译与注释讲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经》翻译与注释讲解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S9JQJ7M0514NEIO.html

《心经》是佛教经典中的精华,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浓缩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它不仅是一部修行指南,更是一面映照人心的明镜。本文将带你深入理解这部经典,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奥秘。

一、《心经》全文原文(选取常见版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二、全文翻译

观自在菩萨(能够洞察宇宙万物真相、内心自在无碍的圣者)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通过智慧抵达彼岸,即一种超脱生死轮回、达到究竟解脱的大智慧)的时候,洞察到构成众生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五蕴是对人和万物现象的基本分类,包括物质的色法和精神的受、想、行、识法)都是空幻不实的,因此能够度脱一切因无明所引发的痛苦和灾难。

舍利子(佛陀的一位智慧弟子,此处代指修行者)啊,物质世界(色)和空性(空的性质,即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独立存在本体的本质)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空性也不会脱离物质现象而单独存在,物质世界就是空性,空性也就是物质世界(色蕴如此,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一样,都不离空性)。舍利子,一切现象(诸法)本来就是呈现这种空无自性的状态,它没有生起和灭去(生与灭是相对的概念,在空性中,这种分别相是不存在的),没有垢染和清净(垢与净是基于人的主观评判,在空性中没有永恒固定不变的垢净之分),也没有增加和减少(增与减也是人的概念,在空性中并不真实),所以,在这种空性的境界里,根本没有物质(色)、感受(受)、思想(想)、行为(行)、意识(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对应的精神活动);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官对象,即六尘);没有以眼根和色境为缘而产生的眼识以及相应的眼识界(以及由此类推的耳、鼻、舌身、意和相应的识界),乃至没有意识界(六识的界限范围);没有“无明”(对真理的无知)也没有无明的灭尽,乃至没有衰老和死亡,也没有衰老和死亡的灭尽;没有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教对人生现象和解脱方法的阐述,分别是苦谛(人生充满各种痛苦)、集谛(痛苦产生的原因)、灭谛(解脱烦恼、痛苦的境界)、道谛(实现解脱的方法和途径));没有智慧,也没有获得什么。因为没有所得(这里的“得”是执着的获得,而非无所追求,是指没有对某种固定观念或成果的执着),所以,觉悟的菩萨,凭借对“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修行,内心就不会有牵挂和障碍。因为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也就没有恐惧,能够远离那些颠倒错误的梦幻想法,最终达到圆满寂静、脱离轮回的“涅槃”境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都是依凭“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大智慧,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觉悟)。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是具有无上威力的神奇咒语,是能照亮一切虚妄的明灯大咒语,是可以涵盖一切智慧且没有更高层次可以超越的咒语。它能够消除一切苦难,这绝非虚妄之言。所以在此宣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咒”,咒的内容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些咒语的含义很难准确直译为世俗意义,只能意译其表达的核心精神——度尽一切烦恼,走向觉悟吧)。

三、关键文字注释讲解

(一)观自在菩萨

  • 注释:“观自在”为梵语的意译,又译为“观世音”等,是菩萨的名称。“观”意为观照、觉察;“自在”表示自在意,即能够超越一切烦恼束缚,获得内心的自在与解脱。“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为“觉有情”,即尚未成就佛道,但已发菩提心(追求觉悟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有情众生。

  • 讲解:观自在菩萨代表着已经证悟到空性智慧、能够洞悉宇宙真相并且自在地度化众生的觉者形象。在佛教修行中,观自在菩萨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征,被众多修行人崇敬和信仰,认为其能帮助众生脱离苦难,开启内心的智慧。

(二)般若波罗蜜多

  • 注释:“般若”一词源自梵语,意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并非我们世俗所理解的聪明才智,而是一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超越思维和逻辑的直觉性智慧,是证得空性的无上智慧;“波罗蜜多”也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整体含义就是通过这种大智慧抵达解脱、觉悟的彼岸。

  • 讲解: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修行者追求解脱和觉悟的指导原则和修行路径。它强调通过对事物本质的空性认知,破除人们内心的执着和迷茫,从而实现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彼岸,获得永恒的解脱和智慧。

(三)五蕴

  • 注释:“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指一切有质的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周围可见的万物,即能被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事物;受蕴是感受和情绪,主要指身心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觉;想蕴是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概念化的思考和分析,形成的各种观念和想法;行蕴是驱使众生行为和造作的心理活动和意志力量,包含了情感、欲望、动机、意向等各种动态因素;识蕴是指认识作用或意识活动,是能认知的对象,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能识别的主体。

  • 讲解:五蕴构成了众生的身心和世界现象的总和。佛教认为,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因为它们都没有独立、固定不变的本体,都是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产生的,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领悟五蕴皆空,能够打破对自我和世界的执着,从而获得智慧和解脱。

(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注释:“色”代表物质世界;“空”并非指没有、虚无,而是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本质,即事物的本质是空的,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不断变化和无常的。“不异”表示没有差异、相同。“即是”强调等价、等同的关系。

  • 讲解:这一组语句深刻地阐释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空性之间的关系。它表明物质世界与空性不二,是一体的两面。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虽然看似真实存在,但实际上它们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相依相持而存在的,没有一个单独、永恒的本质,所以“色即是空”;同时,空性也需要通过物质世界的现象来表现和体现,离开了具体的物质现象,空性也无法被认知和理解,故“空不异色”“空即是色”。

(五)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注释:“诸法”指一切现象或事物。这句经文描述了事物的空性本质所呈现出的特征,即不生不灭(事物没有一个独立的、固定的生起和灭去的过程,生灭只是因缘和合变化的表现,从空性角度看,根本没有真正的生灭);不垢不净(垢净是基于世俗观念和主观评判,从事物的空性本质而言,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垢净之分);不增不减(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基于因缘的作用,没有绝对的量的增加或减少)。

  • 讲解:这段经文通过对“诸法空相”的描述,强调了一切事物都属于空性的范畴,不应被世俗的概念所束缚,如对生死、好坏、多少的执着。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修行者摆脱对世界和自我现象的错误认知,以更加平和、客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注释:这是一段咒语。关于其字面含义,有多种说法和解释。一般认为,“揭谛”意为“度脱”“解脱” ,“波罗揭谛”可理解为“到达解脱的彼岸”,“波罗僧揭谛”可能指“众等到达解脱的彼岸”,“菩提萨婆诃”大致有“觉悟吧”的含义。

  • 讲解:在佛教中,咒语通常具有摄持、感应和加持的力量。这段咒语并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念诵,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修行内涵和实践智慧。通过持诵这段咒语,修行者能够专注于当下的修行境界,借助咒语的力量,净化内心,增长智慧,消除业障,最终走向解脱和觉悟的道路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