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春节:从热闹到吐槽,不变的是那份深情
名人笔下的春节:从热闹到吐槽,不变的是那份深情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这是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对老北京过年场景的生动描写。作为一位地道的北京人,老舍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北方春节的热闹与温馨,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灯火通明、鞭炮齐鸣的除夕之夜。
与老舍笔下热闹非凡的北方春节相比,丰子恺先生在《过年》中描绘的江南水乡过年景象则别有一番风味。在丰子恺的故乡浙江嘉兴,大年夜的习俗同样讲究,但又带着江南特有的温婉与细腻。家家户户不仅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还要讲究“双数”的吉利,连吃饭的碗数都不能是单数。而讨债人提着灯笼穿梭于街巷之间,既增添了年的氛围,又不失人间烟火气。
然而,并非所有的名人都对春节充满赞美之情。梁实秋先生就在《北平年景》中对过年时的饺子进行了“吐槽”:“‘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梁实秋的这段描写,以戏谑的口吻道出了他对过年期间饮食单一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传统习俗的另一种解读。
如果说梁实秋的“吐槽”还带着几分幽默,那么林语堂的《去庆祝旧历元旦》则展现了一种更复杂的心理。林语堂以一个“极端摩登的人”自居,声称自己不守旧,但当旧历新年到来时,他还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过年的氛围中。从换衬衣到买灯笼,再到放鞭炮,林语堂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习俗的力量。这种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妥协,展现了现代人面对传统文化时的矛盾心态。
到了当代作家莫言的笔下,春节的意义似乎又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年》中,莫言感慨道:“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莫言的话,道出了许多现代人的心声。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春节的传统魅力似乎在逐渐消退,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却从未改变。
从老舍到丰子恺,从梁实秋到林语堂,再到莫言,这些名人笔下的春节情感描写,展现了中国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传统习俗的赞美,也有对繁文缛节的吐槽;既有对童年记忆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春节的习俗与氛围,更凝结了中国人对家庭、对生活、对未来的深情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