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新书发布,揭秘革命精神传承
《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新书发布,揭秘革命精神传承
1月16日,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红色精神的著作——《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平津战役参战将士子女访谈录》在平津战役纪念馆正式发布。这部由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姚剑波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口述史著作,历时两年,采访团队行程数万公里,走访北京、天津、广东、广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收录了40多位平津战役亲历者子女、亲属的口述资料,展现了革命前辈的精神财富和家风传承。
平津战役,这场历时64天的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控制了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正如原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之女刘煜鸿女士在新书发布会上所言,革命年代,家风建设被父亲高度重视,红色家风的深远影响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革命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更融入了革命后代的日常生活。在《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董蓟雄先生回忆父亲——“功臣号”坦克驾驶员董来扶在平津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父亲的影响下传承红色精神。韦建华先生讲述了原东野45军135师政委韦祖珍的革命事迹,令人动容。公益摄影师、平津战役纪念馆终身志愿者戚辉,讲述了革命精神如何在新时代激发人们奋斗的动力。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正如谭冠三将军在给儿子谭戎生的家书中所写:“我一生只知为党为人民,不知为私,你妈妈也一样,生出你们兄弟妹以来,均寄托出去了,不能照顾你们周到,现在你们均长大成人了,也很努力求进步,这就很好,对我在边疆工作也是很大的鼓励之一。”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红色家风的核心。
在新时代,红色家风的传承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许忠英家庭传承传统技艺,教授200多个徒弟,让核雕艺术焕发新生;汤珂家庭投身文化遗产保护,捐赠文物4300余件,开设文博公益课程,传播中华文明;耿莹女士成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文化交流。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红色家风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它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中。正如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姚剑波所说:“希望通过此书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以《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的发布为契机,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一起,传承红色家风,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