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李白《上阳台帖》
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李白《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誉为镇馆之宝。这篇仅有25字的书法作品,价值高达46亿人民币,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历代书家和收藏家都对此帖赞赏有加,乾隆皇帝甚至亲自为其题写了“青莲逸翰”。如果你对书法感兴趣,不妨去故宫一睹这件国宝的风采,感受诗仙的笔墨魅力。
创作背景与内容
《上阳台帖》写于天宝三年(744年),彼时李白与杜甫、高适一同游览王屋山阳台宫,前去拜访旧友司马承祯,却得知他离世的消息,不禁感慨、哀痛万分。于是借由王屋山的壮丽峻美之景,抒发对于司马承祯的怀念、崇敬,提笔以草书写下《上阳台帖》。
全文共计25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寥寥数语,却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对于自然万物的深刻感悟以及他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艺术特色
《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全帖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傲岸于世的性格特征。
从笔法上看,似有几分王羲之、张旭的意态,确实李白的书法,曾取学这2人,继承了顾盼盛情、畅达多变的势态,看文中的“太”字,结字向左欹侧,笔画弯曲灵动、浑厚苍茫,犹如奔跑的小人,生动有趣。
不过相比其他的晋唐书家,李白天真烂漫的艺术气息更为浓烈,笔势率性洒脱、浑雄大气,看似随性自由、奇异豪放,实则内藏法度,既保持全篇的和谐性,又展现了江河决堤般的跳宕险疾,一派雄伟辽阔之象。
历代评价
《上阳台帖》自问世以来,备受历代书家和收藏家推崇。宋徽宗在其上题跋曰:“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张晏也称赞曰:“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卷首还有乾隆写的“青莲逸翰”4个大字,隔水上写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以及赵孟坚、梁清标、欧阳询、乾隆等人的印章。
收藏历史
《上阳台帖》的收藏历史源远流长,曾被宋徽宗、贾似道、张晏、清内府收藏,前后易主20多次,卷中留下大量的题跋、印章。清朝末年,《上阳台帖》流散宫外,好在张伯驹花7万大洋购回,之后被无偿捐献给国家,如今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级甲等”文物中的“国宝”。
现代意义
《上阳台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李白生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资料。时常临摹,可以提升笔画的浑雄气势,防止行笔潇洒迅疾,产生油滑、飞浮一类问题,同时李白撰写此作时,处于“人笔合一”之境,时常品析,能强化艺术感悟力,领悟真正的天真烂漫之美。
作为李白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李白生平、思想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稀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