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加速”裹挟,北大教授给毕业生的忠告
别被“加速”裹挟,北大教授给毕业生的忠告
在毕业季这个特殊的时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不仅是一份对毕业生的祝福,更是一次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他提醒我们,不要被抽象的概念所迷惑,而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以及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我深知这类典礼性活动的程式化和标准化。然而,在细细品味那些“毕业快乐”、“实现人生价值”等标准祝福语时,我却感到一丝恍惚。因为我自己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究竟什么是实现人生价值?究竟什么是心中的热爱?
首先,我要向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祝贺。老师们总觉得自己带过的学生是“最差的一拨”,但请相信,更差的一定还在后面。而家长们,虽然你们知道那个在别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北大生”有多么不靠谱,但请不要因此而自责。孩子们毕业了,并不代表他们已经长大,所以家长们还要继续努力。
对于在座的毕业生们,我唯一能确认的是,你们此刻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源于学习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之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秩序性真空——现在不用按时上课、不用焦虑考试,也没有被职业性的压力和生活世界的烦扰困住。毕业是一种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以告别的姿态为自己争取一种短暂的、轻松的体验。这一刻的快乐,至少当下的你们值得拥有。
然而,在这样的气氛中,我认为任何严肃的话题都是不合时宜的。但作为一个曾经的毕业生、当下的职业教师,我很担心,你们在毕业季获得的那些意涵不清甚至不负责任的祝福,会给你们的灵魂和心灵带来关于未来生活的、不切实际的预期。
我们身处一个只属于加速度的时代,我们不断见证着新科技的诞生,被裹挟到一些完全未知且自己无法控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评估的趋势之中,无能为力。时代的不断加速让每一个人都始终处在被时代抛弃、被社会淘汰的无力感和恐慌之中,忙碌成为我们唯一的救赎。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和恐慌,我们也逼迫自己不断加速、将所有眼中的机会——靠谱和不靠谱的、可能和不可能的——抓在手里,气喘吁吁、不堪重负的生活成为我们唯一的安全感源头,我们就像过热的CPU一样,温度很高、盲目热情。
加速的日常,因此散发着一种恐怖的气息,它用流于平庸的诅咒和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高悬在平常的生活和平静的时光之上,让我们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和面向自身、朝向内心的勇气。
我想,那种让你要敢于坚持自己、敢于挑战流俗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都是苍白无力的,毕竟生活是最真实的。然而,我们却需要珍惜每一个劝你上进、让你勇敢、并且将自己的生命经历分享给你、让你获得生命动力的人,但千万不要将这种劝告和期待当做你的能力,不要将抽象而美好的祝愿当做应该发生的事实。
岁月唯一可能熬煎出来的,就是对平常的认可和接纳。时光流淌之后,心灵可能深刻理解平常与平庸之间的差异,进而放弃对平庸的恐惧,拥抱来自内心的平和,这不是我们的成长,而是我们在咬牙坚持之后与自己的和解。
我当然希望在座的你们都勇敢、阳光地坚持自己,自信且顺利地开创自己的天地,成为那种抽象幸福的具体展开,活出幸福和美好来,让世界看到。然而,我对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有节制的悲观。因此,我更愿意把我心中最诚挚的祝福转化为你们面对平常生活、琐碎日常、平淡人生的心灵准备。这并不能激励你们加快脚步,甚至产生人生的冲刺,却可以让你们放下恐慌,欣赏时光里平常却珍贵的点滴。这样,至少我们过完这一生的时候,不至于连回忆和感慨都没有。
我想要告诉大家,不要混淆平庸与平常,不要惧怕日常,不要怕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更不要被这种恐惧绑架和裹挟,放任一种持续的自我否定,使自己始终逃避内心的加速度,始终逃避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面对着那种负面的情绪,消磨十分宝贵的生命、消灭源自内心的快乐。
哲学总是在方法与知识、职业和志趣之间错位地存在着,它被某些学者视为某种可以独占的规范性知识,成就了他们的职业价值。然而,哲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带来的世界理解,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持续的反思热情,最终成为某种有乐趣的自我消遣。我们不要轻谈对哲学的热爱,更不要宣称对未来的预期,哲学门和她所在的这个园子、以及你们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未来的时光中才会慢慢通过回忆涌现出来的。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哲学门是一个温暖的、有代际传递的集体,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间,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你会在不经意间听到一门新的课,感悟到新的人生,发现新的价值。
简言之,既不要抵抗内心,也不要跟随流俗,在每一个当下活出自己的样子。先不要把你们的生活对象化、不要把幸福抽象化,更不要以一种旁观者的超然视角审视那些充满偶然的生活世界,因为那都会带来持续的心灵困顿和不可自拔的自我否定。在我可见的范围内,任何人的生活都经不起抽象的、幸福标准的审视。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尽量不要活得那么抽象,活得具体一些,就可以让你的回忆变得抽象一些!请相信,美好是一个纯粹的个体事件,不需要严格设计,更无需过度张扬。
谢谢大家!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原文标题为《程乐松毕业典礼致辞:不要抽象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