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构建社区急救体系,首创医务社工参与模式
北京急救中心构建社区急救体系,首创医务社工参与模式
1月17日,北京急救中心在“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中强调了社区120急救服务的重要性。专家们指出,社区急救不仅需要专业机构的支持,还需要提高居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北京急救中心通过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教授居民心肺复苏、使用AED等急救技巧,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社区急救体系。这些举措有助于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提升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
医务社工团队:社区急救的新力量
2023年11月,北京急救中心组建了医务社工团队,这是北京市首家参与医务社工驻点项目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以及过往急救案例中的宝贵信息。调研内容不仅覆盖了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获取途径和服务期望,还深入探讨了社区内急救资源的配置现状、使用效率以及居民对医务社工服务的认知与需求。
医务社工团队发现,尽管近年来社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居民对急救技能掌握不够熟练,对急救设备的认知和使用存在不足,甚至有些人对“如何拨打120”都不甚了解,也反映出居民对医务社工的角色和作用了解十分有限。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使居民获得心理支持、健康咨询、资源链接等方面的温馨服务,也促进医务社工团队有的放矢地发挥出更大作用。医务社工团队认真分析调研结果,针对问题和需求,制定了改进措施和服务计划,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基层社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定期举办急救知识讲座、实操演练、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急救能力和健康素养,同时积极探索医务社工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急救服务体系。
急救知识进社区: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北京急救中心积极组织各类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推动急救技能走进社区、企业和学校。在世界急救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心会联合各区卫生健康委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例如,在第25个世界急救日,门头沟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区120急救分中心走进矿桥东街社区,为居民讲解心肺复苏和急救技能,普及健康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北京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会定期深入社区,开展急救知识讲座和实操演练。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居民传授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AED使用方法等关键技能。通过医用教学假人等模拟工具,医护人员现场演示正确的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方式,帮助市民系统掌握急救步骤和处理方法。
创新服务模式:应对特殊区域的急救挑战
针对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北京急救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特别是在山区等偏远地区。门头沟区作为北京山地比例最高的区,98.5%的面积为山地,给急救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为了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门头沟分中心优化了急救站点布局,加强了山区急救站的建设。
在一次冬日深夜的救援中,门头沟分中心接到距离城区20多公里外山村的求助电话。急救人员冒着风雪,手提急救箱、肩扛担架床,徒步两公里抵达现场。还有一次,门城急救站接到社区居民楼火情任务,车组人员迅速行动,在消防人员到达前就展开救援,成功救出两名被困者。
全方位的急救体系建设
作为市卫生健康委所属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北京急救中心承担着多项重要职责。中心不仅负责接听和调度全市120急救电话,还参与规划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对成员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同时,中心还承担着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为各类大型活动提供医疗保障。
在培训方面,北京急救中心作为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专业培训机构,负责非急救医学专业医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心还制定应急救治和队伍演练计划,组织开展相关演练。此外,中心积极开展社会急救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推动急救科研发展。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社区急救体系
北京急救中心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社区急救体系。这一体系将涵盖专业急救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居民自救互救等多个层面。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宣传,提升居民的急救意识和能力;通过优化急救站点布局,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通过医警联动、医社合作等机制创新,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北京急救中心的这些努力,不仅是为了提升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是为了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通过提升社区急救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致死率、致残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