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重用严嵩到冷落海瑞:嘉靖皇帝的驭臣之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5: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重用严嵩到冷落海瑞:嘉靖皇帝的驭臣之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本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却以藩王的身份入住京城,登基为帝;
他初登大位,就敢与首辅杨廷和斗智斗勇并笑到最后,掌握皇权;
他废弛朝政,修道多年,追求长生不老,却差点被一帮宫女勒死;
他面临内忧外患,北有蒙古,南有倭寇,灾荒频发,国库空虚,却能稳守江山四十五年;
他喜怒无常,刻薄寡恩,却深谙帝王之术,让大奸臣严嵩不敢放肆,又让徐阶、高拱、张居正、胡宗宪、海瑞等名臣誓死效忠。
关于最后一条,正是我们今天要聊到的,那么,嘉靖皇帝是如何驾驭群臣的呢?

打击老臣:大礼议

在嘉靖皇帝登基初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大礼议事件。
早先明武宗落水患病而死,却没有子嗣,所以张皇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按照祖制迎立藩王朱厚熜(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继位。十五岁的朱厚熜从藩地湖北安陆府入主京城,在朝廷毫无根基,而权力都掌握在元老重臣杨廷和的手上。
嘉靖的位置刚刚坐稳,他就要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上尊号,尊为皇考,追封为皇帝。可这个孝顺举动却遭到以杨廷和为首的文臣们的坚决抵制。他们坚持宋代以来的礼法,认为明孝宗(明武宗之父)一脉已经绝嗣,既然嘉靖继承了皇位,那么他在宗法上的父亲应该是明孝宗,而兴献王只能算是“叔父”。
双方坚持己见,各不相让。刚开始杨廷和等大臣占据上风,可嘉靖就是执拗,他虽然年轻却深谙权谋,暗自积蓄力量,培养张璁等支持者,经过三年的拉锯战,终于击溃了老臣联盟,迫使杨廷和退休,其他反对者纷纷被贬、流放乃至杖(比如明朝第一才子杨慎,他是杨廷和的儿子,被发配云南,终身不得录用)。通过“大礼议”事件,嘉靖皇帝夺回了朝廷的主动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威,从而掌控全局。

重用奸臣:严嵩误国

嘉靖皇帝执掌大明王朝共计四十五年,他的内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史上第一奸臣”严嵩
严嵩谄媚奸邪,曲意逢迎,他有文采,书法又自成一体,总能投嘉靖所好,写出完美的青词(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大多为骈俪体,形式工整和文采华丽,需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
嘉靖皇帝执迷于修道,常常会用到青词,而他看得上眼的青词并不多,所以写得好的自然受到青睐。比如李春芳、严讷、郭朴、袁炜,这一班大臣,他们都是靠青词写得好而步步高升,后来担任内阁大学士(即后人所嘲讽的“青词宰相”,他们能当上高官,走的都是歪路子)。严嵩显然不是这些文人墨客所能比的,他的执政水平要高出一大截,有才华,还有办事能力。

严嵩的前任——内阁首辅夏言,就因为性格强势,直言进谏,多次与嘉靖对着干,惹恼了皇帝。后来被严嵩借机一顿诬陷,就丢了脑袋。严嵩不一样,他听皇帝的话,干皇帝想让他干的事情,还总能干得不错。
因此,无论外界如何抨击严嵩祸国殃民,陷害忠良,党同伐异,嘉靖都有理由置之不理。他自信可以把严嵩抓得死死的,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外颐指气使、嚣张跋扈的严嵩,在嘉靖面前却恭恭敬敬,大气都不敢出。
严嵩执掌内阁近二十年,专权枉法,他的背后,多少有嘉靖皇帝的影子。嘉靖皇帝冷酷孤傲,自尊心极强,又爱惜他的羽毛。所以坏事都由严嵩去干,锅也由严嵩来背,而好处呢,嘉靖自己享用,严嵩可以分一杯羹,天下大事呢,没有失控就好。

拉拢贤臣:徐阶、高拱、张居正

嘉靖皇帝后来重用徐阶、高拱、张居正(背后有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将严嵩拉下马,这也是矛盾积累到极限,找个替罪羊的心态;同时为后面的权力洗牌做好铺垫。
徐阶与严嵩共事十多年,表面上隐忍不发。暗暗地里却一直与严嵩较劲,嘉靖皇帝对此喜闻乐见。他巴不得群臣对抗,他好从中调解,坐收渔翁之利,更突显出他天子的权威。况且,严嵩是个奸臣,全天下都知道,嘉靖皇帝更是心知肚明,所以,有贤臣与他厮杀博弈,干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为皇帝赢得口碑,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居正是徐阶的得意门生,受到徐阶的大力栽培,他是智斗严嵩的主力军,但他有更强的变通能力和施政才华,所以嘉靖很欣赏他,严嵩也格外赏识他。多年以后,他施行“万历新政”,革除弊习,延续了明朝的国祚。
高拱是徐阶和张居正在翰林院的同事,他们同样是裕王府的讲师,共同辅佐未来的储君。高拱性格耿直,才能出众,也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明穆宗时期,在开放海禁等重要国策上,高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都是一时之豪杰,嘉靖皇帝一一重用,东南地区得以抗击倭寇,保境安民。
对于这些贤臣,嘉靖皇帝一边施以恩德,一边给予敲打,让他们如履薄冰,做事不过火,又要完成任务,又要给皇帝博取好名声。
比如直浙总督胡宗宪,他作为严嵩的门人,既要抵御倭寇,又要赈灾救民,还得完成朝廷的织造任务,可朝廷里面骂他的人还是很多。胡宗宪没有办法,忍气吞声继续干活。
嘉靖皇帝深谙帝王之术,驾驭文武官员轻车熟路。如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那样,他躲在幕后,却总能掌控全局,如果谁自以为可以欺瞒他,或者试图哄骗他,嘉靖皇帝会给此人一个暗藏杀机的冷笑。

冷落诤臣:杨继盛惨死,海瑞不得志

“明朝铁肩”杨继盛是嘉靖朝死得最冤枉的一位大臣。他忠心为国,直言进谏,却惨遭屠戮。
早先严嵩为拉拢杨继盛,在一年之内将他连升四级,让杨继盛担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这个重要职位。严嵩本以为杨继盛会感恩戴德,对自己马首是瞻。然而杨继盛不买他的账,赴任不久就上《请诛贼臣疏》给嘉靖皇帝,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震惊朝廷。
可惜的是,杨继盛的上疏有一条致命的缺陷,他说:严嵩如此误国误民,您不信的话还可以问问两位王爷(裕王朱载垕、景王朱载圳)。
嘉靖皇帝向来多疑,迷信道士所说的“二龙不相见”,长年以来刻意疏远自己的两个儿子,又担心儿子们有异心。杨继盛提到两位王爷,让严嵩抓住话柄。严嵩趁机对嘉靖说:看来杨继盛跟两位王爷很熟啊(暗示杨继盛结交藩王,图谋不轨),嘉靖皇帝大怒,下令将杨继盛廷仗一百(明朝多位言官死于此刑),关进诏狱。虽然有一众官员奔走相救,杨继盛最终还是惨遭杀害。

另一位名臣海瑞,在嘉靖朝廷里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受到举人出身的影响(未能考中进士,逢人矮一截),他始终无法获得朝廷重用,更多的时候,他在地方担任小官,有时候还被当作一枚左右局势的棋子。所有人都赞美他是“国之利器”,却又都不待见他。
比如,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审理郑泌昌、何茂才案件,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拿到证据。嘉靖皇帝却看都不看一眼,转身就丢进火炉里烧掉。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一上任就放大招他抬着棺材上朝,抱着必死的决心,给嘉靖皇帝上《治安疏》,历陈世宗迷信道术、沉迷享乐、不理朝政等等过错。
嘉靖皇帝怒不可遏,差点砍了他的脑袋。还好有内阁首辅徐阶等人从中斡旋,得以保住他的性命,只是被关起来。后来嘉靖去世,海瑞才重见天日。不杀海瑞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海瑞就是来碰瓷的,骂皇帝来博取美名,如果杀了他,就成全了他忠臣的名号,他的奸计就得逞了,所以万万杀不得。
嘉靖皇帝极好面子,容不得半点指责。如果你看准时机,旁敲侧击让他自己想明白,他就格外高兴;如果你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他会暴跳如雷,恼羞成怒,那提意见的人肯定得遭殃。所以,诤臣在这里,只有惨兮兮的份。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嘉靖皇帝)驾崩,享年六十岁。群臣为他痛哭流涕。
海瑞彼时被关在监狱里。监狱主事向来敬重他,现在看嘉靖死了,觉得海瑞肯定会被重用,就好酒好菜招呼海瑞。海瑞不知道实情,以为自己要被杀头,吃的是断头饭,所以放开大吃,喝得大醉。吃完以后,监狱主事告诉他嘉靖的死讯,海瑞闻言,放声痛哭,吃的喝的全吐出来了。
深谙帝王之术的嘉靖皇帝,他永远都不会承认,他能成功驾驭群臣,更多的是依靠他的身份,而不是他的能力;另一方面看,他的小聪明其实远远多于大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