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鲁迅:谁是真正的“刻薄大师”?
钱钟书与鲁迅:谁是真正的“刻薄大师”?
钱钟书与鲁迅,两位现代文学的巨匠,都被冠以“刻薄大师”的称号。他们不仅在作品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在生活中对同时代的文人进行了各种辛辣的点评。那么,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两位文豪的“刻薄”之道。
钱钟书的“狂”与刻薄
钱钟书的“狂”与刻薄,主要体现在他的日记和文学批评中。在1933-1934年的日记中,钱钟书对同时代的文人进行了诸多批评。例如,他对袁枚的著作评价道:“简斋著作虽多,往往相复。同一意也,见于《文集》,见于《诗话》,见于《尺牍》,见于《随笔》。重言申明,三四不厌。”这种批评虽然刻薄,但确实指出了袁枚著作中重复的问题。
钱钟书的刻薄还体现在他对同时代文人的评价中。据蒋勋回忆,钱钟书在谈论钱穆时总是言辞尖刻。这种刻薄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源于钱钟书对学术的严谨态度。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这种狂傲正是他对学术追求的体现。
鲁迅的刻薄与争议
鲁迅的刻薄则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杂文中。他以尖锐的笔触批判时弊,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然而,这种刻薄也给他带来了诸多争议。苏雪林女士曾评价鲁迅“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其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
鲁迅的刻薄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经历。13岁时,他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舞弊案被捕,父亲也因此入狱,家庭陷入困境。这段经历对鲁迅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他尖锐刻薄的性格。
两人的相互评价与关系
钱钟书终生避谈鲁迅,这成为文坛的一大谜题。据分析,这与两大家族的恩怨、文学观念的差异以及个人性格有关。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白话文和新文学持保守态度,与鲁迅的新文学观点存在冲突。此外,钱钟书的妻子杨绛与鲁迅的爱人许广平有过矛盾,这也可能影响了钱钟书对鲁迅的态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钱钟书对鲁迅完全没有评价。他曾提到:“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他只适宜写短气,不适宜写长气。”这种评价虽然有所保留,但也体现了钱钟书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可。
文学批评中的刻薄
文学批评中的刻薄并非钱钟书和鲁迅独有。在一次文学批评会上,小说家李浩和评论家黄德海、木叶就中国短篇小说的评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李浩对沈从文的评价是:“沈从文的语言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点儿拖,有点儿黏,它的前行速度一直是慢的。”而黄德海则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沈从文的语言风格正是其独特之处。
这种争论体现了文学批评的主观性和时代性。钱钟书和鲁迅的刻薄,正是他们对文学和学术的严谨态度的体现。正如胡适所说:“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
结语
钱钟书与鲁迅,谁是真正的“刻薄大师”?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他们的刻薄,既是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对学术和文学的严谨态度。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刻薄或许正是他们追求真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