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二环游:戏剧、教堂、胡同里的新旧交融
宣武门二环游:戏剧、教堂、胡同里的新旧交融
今天,让我们继续上次没聊完的宣武门Citywalk之旅,为你的二环里城市漫步,提供一些全新灵感。
当沉浸式戏剧体验
遇到百年教堂
从宣武门地铁站E口出来,20米开外便是繁星戏剧村,它也被称作“北京四合院里的百老汇”。这里原先是北京市电影器材厂,改建成小剧场后于2009年正式开放,填补了西城区没有小剧场的空白。15年间,繁星戏剧村为超过600万人次的观众,带来了专业的戏剧演出,便利的交通,更是一大绝对优势。
北京共有四座著名的天主教堂,分别是:王府井东堂、宣武门南堂、西什库北堂和西直门西堂。其中,南堂就屹立在宣武门路口的东北角。
它最早是在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建起的一座小教堂,后来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于清顺治年间对其进行了重建,随即成为北京城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天主教堂。
经过修缮的南堂于近期重新开放,你可以近距离欣赏这座宏伟典雅的建筑。教堂还紧跟潮流推出了文创雪糕,完美复刻了建筑外观,还有两种口味可选。
卤煮“配”咖啡
舌尖上的奇妙之旅
紧接着,让我们蹓跶到宣武门的西南角,先去临街的陈氏卤煮解解馋。
这是一家开了十几年的老店,以京味儿卤煮火烧著称。大肠收拾得非常干净,脏器的味道几乎闻不到,浇上蒜汁再洒上一把香菜,满满一碗下肚超有满足感,如果你口重的话,想必会爱上这等滋味。
吃完卤煮接着奔南去,就是最近宣武门超火的一家新店——门有路咖啡。它所在的建筑,历史上曾经是歙县会馆,后成为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同时也是马克思《资本论》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的居所。
经过重建后的二进小院,虽然位于交通繁忙的路口,却拥有静谧的氛围感。古色古香的建筑,高大的古树,徐徐而过的穿堂风,让你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刻,都能获得心灵上久违的平静感。
菜单上提供了多达十几种创意特调,为充满历史韵味的环境注入了几分现代感。或是坐在院子里看日头西落,或是移步两侧的厢房沉浸在书香中,都为你解锁了二环里惬意慢生活的全新体验方式。
在宣南胡同里
寻觅老北京的旧日况味
在宣武门路口的西南方向,分布着面积广大的胡同区。而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校场五条的达智桥胡同,就是深入这里的一条主干道。
1950年,在由老舍先生的小说《我这一辈子》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就将故事的发生地设定在达智桥胡同。
这里原本是一条小河沟,并建有一座小桥,清初时曾经驻扎着满蒙旗兵,因为当时的汉人将蒙古人称为“鞑子”,所以这一地区也得名“鞑子桥”,后来河沟被填平形成了胡同,取名叫“鞑子桥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正式定名为“达智桥胡同”。
今日走在这条200米的胡同里,感受到的是交汇于此的历史与烟火气。位于12号的杨椒山祠,是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的故居,又名“松筠庵”。他不畏权势,因弹劾严嵩而遇害。清顺治帝对其有着高度评价,杨椒山祠在清朝也一度成为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
位于55号、现在被辟为民居的嵩云草堂,曾经是宣南一带河南会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且连同杨椒山祠,都是维新派“公车上书”的起源地。
众所周知,南城多故居。在达智桥胡同尽头一拐弯的金井胡同里,就坐落着沈家本故居。
沈家本是清末著名法学家、中国近代刑法之父、中国法律现代化之父。这处故居是他于1900年上京到1913年逝世期间在北京的居所(在他的老家湖州,另有一处沈家本历史文化园)。小院是经过腾退再翻新修建的,你可以在这里,了解这位中国近代法学界泰斗一生的故事。
由达智桥胡同开启的探索之旅,注定会因为这里小路纵横、分岔众多而容易迷失。但较之于佟麟阁路两侧的胡同片区,这里的感觉明显更加原生态一些。
行走在一条条窄巷里,南城独有的烟火气可谓浓到化不开——那才是生活原本该有的模样。
北京粤财JW万豪酒店
宣武门staycation之首选
宣武门的历史韵味与现代图景,值得你细细品味。如果你想在这里开启一趟城中度假之旅,不妨把staycation的目的地,选在位于宣武门外大街18号的北京粤财JW万豪酒店。
酒店坐拥宣武门黄金地段的优越地理位置,只需要信步几分钟,就可以体验到二环里过去与现在相互交融的多元城市文化。你探索的路线,还可以轻松延伸至西单、琉璃厂、虎坊桥,甚至天安门和故宫,零距离感受最近大火的北京中轴线之美。
在酒店宽敞舒适、设计时尚的房间里休整身心,远离日常的琐碎,享受一份久违的恬静,本身就是汲取全新能量的一种方式,同时也重构了你与北京这座古都的连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