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瘤生存:癌症治疗从“消灭”到“共存”的理念转变
带瘤生存:癌症治疗从“消灭”到“共存”的理念转变
“与癌共生”是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理念,它强调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肿瘤的消除,更要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这种理念认为,完全消除癌细胞可能难以实现,过度治疗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因此,通过维持身体与癌细胞之间的平衡,让患者在带瘤状态下也能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免疫功能良好和心态积极的患者,其体内免疫系统能有效控制癌细胞增殖,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因此,医生建议患者保证营养供给,避免因治疗导致的身体虚弱,并采取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以增强免疫力。
癌症患者的心理挑战
癌症不仅是一种身体疾病,更是一场心理考验。患者在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一系列心理困境:
- 恐惧与焦虑:担心治疗效果、生存期、身体形象改变等问题
- 抑郁与绝望:面对疾病的打击,患者可能感到命运不公,产生愤怒情绪
- 社交障碍: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因身体不适、形象改变等原因而减少社交活动
- 对复发的恐惧:康复期患者最担心的问题是癌症复发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心理调适在癌症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
认知重构:改变消极思维模式
认知重构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的重要方法。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患者可以学会用更积极的视角看待疾病和生活。例如,将“我得了绝症”转变为“我正在与疾病抗争”,将“我可能活不了多久”转变为“我要珍惜每一天”。
行为激活:积极参与有益活动
鼓励患者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听癌症科普课程、打扮得美丽一点、多找些事情做、进行户外运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还能增强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调节情绪
情绪管理是心理调适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需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接纳并调节这些情绪。可以通过写心情日记、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社会支持:建立支持性社交网络
家庭和社会支持对癌症患者至关重要。患者需要与家人保持良好沟通,共同面对疾病挑战。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正念疗法: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正念疗法是近年来在癌症患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它起源于佛教禅修,由Jon Kabat-Zinn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正念疗法强调个体专注于当前时刻,有意识、不带评判地体会当下,通过冥想训练和情绪管理来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正念疗法的主要训练项目包括:身体扫描、正念呼吸、正念冥想、正念瑜伽、正念行走、正念内省等。这些训练通常以团体形式进行,每周1次,每次2.53小时,持续68周。在每日的团体训练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每日45分钟的家庭作业练习。
研究表明,正念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情绪,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睡眠、缓解疲劳,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经过正念训练后,机体对热刺激产生的疼痛相关敏感性有明显下降趋势。正念疗法还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自传体记忆的特异性,降低癌症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几率。
真实案例:从绝望到希望
凌玉华是一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经历了身心的双重挑战。但她没有放弃,不仅战胜了病魔,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帮助其他患者重拾信心。她的经历展现了“与癌共生”的可能性——即使无法完全治愈,也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命体验。
总结与展望
“与癌共生”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一种更全面的抗癌方式。它关注患者的整体福祉,提倡在治疗中找到平衡,既对抗疾病,又享受生活。这种理念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让他们明白,即便无法完全摆脱癌症,依然可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心理干预方法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与癌共生”将成为更多癌症患者的选择。这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对癌症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癌症患者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