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高发,12381预警系统成群众防骗利器
电信诈骗高发,12381预警系统成群众防骗利器
在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等10种常见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面对日益猖獗的诈骗手段,工信部联合公安部推出的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成为了我们守护财产安全的重要利器。
12381系统:智能预警的“安全卫士”
12381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识别潜在被骗用户并发送预警信息。当系统检测到用户可能遭受诈骗时,会通过12381端口发送预警短信,提醒用户立即停止与可疑号码的联系,避免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当前主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刷单返利类诈骗: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在微信群中被诱导下载APP进行刷单,最终被骗42万元。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通过虚假投资平台诱骗受害人投资。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网恋对象诱导下,向虚假投资平台转账100余万元。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广告,诱骗受害人私下交易。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购买测绘仪器时被骗1.3万余元。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冒充客服人员,以商品质量问题或快递丢失为由实施诈骗。2023年10月,四川宜宾女子张某在“物流客服”诱导下被骗取银行账户信息。
虚假贷款类诈骗:以“低息贷款”“快速到账”为诱饵,诱骗受害人缴纳“手续费”“保证金”。2024年5月,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虚假贷款APP上被骗6万余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冒充金融机构客服,以影响个人征信为由实施诈骗。2023年9月,四川眉山男子郑某在诈骗分子诱导下,通过网络贷款平台被骗取钱财。
如何利用12381系统防范诈骗
及时关注预警信息:收到12381预警短信后,立即停止与可疑号码的联系,避免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核实信息真伪:如有疑问,及时拨打110或96110咨询,切勿轻易相信陌生来电。
采取紧急措施:如已发生转账,尽快联系银行采取止付措施,并向警方报案。
其他反诈工具和平台
国家反诈中心APP:具有诈骗电话识别、短信预警、风险网址拦截等功能。虽然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问题,如登录复杂、验证码获取困难等,但其核心功能仍能有效帮助用户防范诈骗。
反诈平台产品: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全方位防护,包括诈骗电话识别、短信预警、风险网址拦截等。
96110反诈预警劝阻电话:由公安机关运营,专门用于反诈预警和劝阻。
提高防骗意识的建议
保持警惕:对陌生来电和信息保持警觉,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多方核实:遇到自称是客服或金融机构的来电,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理性投资:不轻信“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承诺,谨慎对待网络投资理财。
保护隐私: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轻易下载不明来源的APP。
及时举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警方或相关平台举报。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善于利用12381系统等反诈工具,就能有效守护自己的“钱袋子”。让我们携手共筑反诈防线,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