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清朝盛世暗藏危机,世界变革悄然开启
1708:清朝盛世暗藏危机,世界变革悄然开启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是大清帝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面的辉煌盛世之下,暗藏着种种危机。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为后续历史发展埋下伏笔。
历史没有如果,亦无法假设。在玄烨的时代,在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功业已经接近顶峰的情况下,这个古老国家的走向,是否蕴含新的可能?它们有没有被有意扼杀,或是有意无意地被轻视忽略……
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的这个秋天,辉煌的盛世之下潜流暗涌,有一些是玄烨能够看到的,有一些却还不曾察觉,或只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感知,看得并不真切。
比如说,皇恩浩荡,轻徭薄税,恩惠并没有真正落到黎民百姓头上。财政制度的顽疾正在一点点蔓延,贪污在宽纵之下日渐滋生,钱粮亏空成为帝国肌体深处的毒瘤。嘴上高唱满汉一视同仁,骨子里却坚持满洲至高无上,靠政治技巧和宣传姿态勉力维持的平衡在一些地方被打破,在很多地方露出了破绽。甚至连看上去最为辉煌完满的边关武事,都潜藏着新一轮动荡的危机—准噶尔在噶尔丹败亡之后,并未分崩离析,它如同一只受伤的猛兽,一面舔舐着自己逐渐愈合的伤口,一面虎视眈眈盯着东南方的繁华世界,等待着再一次暴起的机会。
竭力打造的帝国盛世也好,精心描绘的大清正统也罢,一切的一切,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初秋的顶峰时刻,呈现出向另一面发展的可能性。更不用说,此时的另外一些事情,完全超出了玄烨作为一个传统帝国君主的视野范围。
康熙 / 网络
斯时,世界已进入波澜壮阔的 18 世纪,正处于狂飙突进的蓄力阶段。这一年,英国已完成“光荣革命”,安妮女王在位,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的合并完成,对王权的限制与制衡更加成熟。两家荷枪实弹、拥有贸易垄断权、代表英国殖民拓土的特殊“企业”,组成新的东印度公司,准备在东方大展拳脚。兰开夏的纺织工厂欣欣向荣,世界正处在产业革命呱呱坠地的前夜。
这一年,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执政已半个世纪有余。法军在欧洲大陆拉起漫长战线,与英国、荷兰、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的联军,为争夺西班牙王冠的支配权而连番苦战,并剑指欧陆霸权。孟德斯鸠从波尔多法学院毕业,伏尔泰即将升入大学,他们将掀起启蒙运动的浩荡大潮,荡涤社会与人心,并为日后的法国大革命埋下火种。
孟德斯鸠 / 网络
这一年,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他大刀阔斧地重新划分全国行政区,学习西欧制度,改革军队组织,传统的贵族势力大为削弱。俄国和瑞典为争夺涅瓦河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鏖战十余年,即将进入决战阶段。一个帝制国家即将走上新的轨道。
也是在这一年,在新大陆,一个叫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小孩,正在牙牙学语。成年之后,他会用风筝引来天上雷电,还会和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在那片遥远的土地,建起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
这些正在生发的事物,在玄烨的视野之外,暂时也处于他的事业之外。但后来的历史证明,它们将如浩浩荡荡的洪流,冲刷着这个世界,改变世界的面貌,让玄烨的事业,以及他的继承者们,无可逃避地裹挟其中。帝国华美的锦袍千疮百孔,天命所归、万世不改的神话,最终变成陈腐的笑话。
诚然,历史没有如果,亦无法假设。但后世之人总忍不住去联想,在玄烨的时代,在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功业已经接近顶峰的情况下,这个古老国家的走向,是否蕴含新的可能?它们有没有被有意扼杀,或是有意无意地被轻视忽略……
这些,可能比单纯评判康熙大帝够不够“大”、康乾盛世够不够“盛”,要多出一些趣味。
历史没有如果,亦无法假设。
在玄烨执政的最后十四年,华丽而沉重的画卷徐徐展开,盛世从顶峰有所滑落,很多历史的可能性闪现,随即消隐无形。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