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听力成就英雄,智力缺陷酿成悲剧:<暗算>中的阿炳
超凡听力成就英雄,智力缺陷酿成悲剧:<暗算>中的阿炳
在国产谍战剧《暗算》中,阿炳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是一位盲人听风者,拥有超凡的听力,能捕捉到最细微的声音。他从乌镇走出,最终却因个人缺陷和情感纠葛选择自杀。他的故事探讨了个体价值与集体叙事的关系,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下个体的悲剧命运。
从乌镇走出的天才听风者
阿炳出生在浙江乌镇,自幼双目失明。他三岁不能走,五岁不能语,直到发了一场高烧,烧瞎了双眼后能开口说话,同时拥有了一项神奇的能力。他能记住乌镇一千多人的声音,能听出手表、怀表慢了还是快了1分钟,甚至能听到别人家的私密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残留部队负隅顽抗,他们藏在北方大阴山里秘密活动,跟岛上联络的方式是通过电台。一夜间,一百多部电台突然人间蒸发,敌人选择集体静默,并使用更隐秘的方式继续活动。国家神秘机构701的安在天,在侦破并电台一筹莫展时,听人介绍乌镇有个“怪人”。他三岁不能走,五岁不能语,直到发了一场高烧,烧瞎了双眼后能开口说话,同时拥有了一项神奇的能力。他能记住乌镇一千多人的声音,能听出手表、怀表慢了还是快了1分钟,甚至能听到别人家的私密事。
安在天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父亲的角色,他给了阿炳更大的世界,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能发挥特长的舞台。阿炳不负众望,凭借超乎想象的听力和记忆力,他在701大展拳脚,仅凭一己之力便找到敌方四分之三的电台,他成了701的英雄。
悲剧的种子
然而,阿炳毕竟是个智力有缺陷的人,更是一个平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领导安排照顾他的小胖在磨刀削苹果,他在梦里听到声音,便误以为是要谋害他。成为英雄后,阿炳有抽不完的烟,他变得嗜烟如命,这或许是他实在找不到别的能证明自我优越感的方式。
之后包办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护士林晓芳跟他没有恋爱直接结婚。阿炳对于房事更是一无所知,他以为睡在一起就能怀孕、就能有孩子。于是他近乎歇斯底里般逼妻子,必须给他生一个孩子,否则就休妻。药房的老李一直在勾引林晓芳,而她在情急之下委身于老李。十月怀胎后,她生下一个孩子,但是在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中,阿炳听出孩子的生父是老李。他倍感屈辱,并选择触电自杀,结束了令人悲叹、短暂的传奇一生。
谁杀死了阿炳?
阿炳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安在天的责任,他虽然在工作中无微不至地关怀阿炳,但在阿炳完成工作后,却没有尽到监管和保护的责任。有人认为是阿炳的母亲有责任,她羞于告诉儿子什么是男女之事,在那个年代,又瞎又傻的阿炳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母亲也没有很好地去引导他该如何跟人接触。
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阿炳自身的矛盾。他的天才和执念最终杀死了自己。阿炳在世上唯一自信的就是听力,他判断准的事情,容不得任何人质疑。就如同一开始乌镇作弄他的小孩,小孩和他玩猜人游戏,欺负他看不见骗他猜错了,他的回应却只能是自残式的咆哮。身有残疾看不见这个世界,仅仅凭借听力活着的人生如履薄冰,那时阿炳偶尔发狂,母亲的安慰还能镇住他。当他成了英雄,遇到了名誉扫地的家丑,他的自卑和骄傲同时折磨着他,而他的智力缺陷也导致他根本无法梳理这些。对听力的自信是他的执念,帮助他成为英雄,更讽刺的是他借此听出孩子的生父不是自己,最终逼他走上绝路。
一个时代的缩影
阿炳的故事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在《暗算》中,阿炳、黄依依和钱之江分别代表了“我执”、“我欲”和超越“我”的信仰。阿炳和黄依依的个人悲剧,最终被钱之江的集体叙事所超越。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麦家对英雄的重新定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即使是存在缺陷的个体,也能成为时代的英雄。
阿炳的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对个体价值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如何平衡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如何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保持人性的温度,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阿炳的悲剧提醒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超凡的能力,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对生命的尊重。
18年过去了,当导演陈思诚透露可能拍摄《解密2》,并表示或将深入挖掘阿炳的故事时,我们不禁期待,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天才听风者,能否在新的叙事中获得不一样的命运。但无论如何,阿炳的故事已经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中,成为国产谍战剧中一个不可磨灭的经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