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文化印记的跨域对话
郁达夫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文化印记的跨域对话
11月22日至23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了一场以“南洋视野、中国经验与文学传播”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这是人文学院第四届国际交流周暨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马来西亚南方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近三十位学者参加,共同探讨郁达夫及其同时代作家的文化印记。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华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润华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上海作家自1930年代至今对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影响深远,不仅促成了东南亚文学的多元化书写,还对新马华文文学乃至整个文化界(尤其是报章杂志)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则以“从许杰到郁达夫”为题,讲述了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如何参与南洋华文文学的构建。
在学术讨论环节,与会学者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郁达夫及其同时代作家的文化印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罗福林探讨了1950-1960年代中国作家如何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旅行中展现新中国作家的国际视野;罗岗教授则对“华夷风”概念进行了细致梳理,指出其在当代研究中的重要性;关诗珮教授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南洋研究中概念混淆带来的挑战。
青年学者们也展现了出色的研究成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丽汶以归侨作家的作品为例,探讨了马华文学、中国文学与华语语系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师赖静婷聚焦《水浒传》的峇峇马来文译本,揭示了其对中马文化交流的贡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杨明慧则以1970-1980年代香港的“南洋降头片”为案例,展示了香港电影对南洋想象的演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佳林、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陶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罗萌分别担任了后三场的评议人,他们在会上的点评总结以及启发性的追问促进了学者间的观点碰撞与深度交流,带动了参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郁达夫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展现了郁达夫及其同时代作家在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更凸显了其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郁达夫的文化印记,也为未来的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