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缺血性中风:风险机制与预防策略
高血压与缺血性中风:风险机制与预防策略
高血压与缺血性中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统计,87%的中风患者属于缺血性中风,而高血压是导致这一类型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近期,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脑类器官模型发现,低氧条件下脑类器官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显著增加,兴奋神经元出现凋亡和衰老迹象,这些病理变化为进一步理解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高血压:缺血性中风的隐形杀手
高血压是缺血性中风的首要风险因素。当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时,会导致全身小血管发生特征性变化,增加颅内脑血管阻力,从而影响大脑的血液灌注。一项发表在《欧洲神经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白天小睡时间超过30分钟会显著增加首次中风的风险,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研究发现,与小睡1-30分钟的高血压个体相比,小睡31-60分钟和超过60分钟的个体,首次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7%和37%。
缺血性中风:复杂的发病机制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局部血供中断或减少导致的,这会使脑组织无法获得必要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脑细胞会在几分钟内开始死亡。北京协和医院冷泠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缺血性中风的深层次发病机制。研究发现,缺氧环境下,脑类器官中的三类星形胶质细胞显著增加,并对缺氧环境表现出不同反应;同时,兴奋神经元出现凋亡和衰老迹象。此外,研究还发现中风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蛋白失衡、认知障碍、能量代谢下降、DNA损伤、表观遗传紊乱等一系列生物过程。
预防措施:降低中风风险的关键
预防缺血性中风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控制血压是关键。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其次,健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这包括合理饮食(减少胆固醇和脂肪摄入,多吃水果蔬菜),适度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限制饮酒(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保持健康体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应控制午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以降低中风风险。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但通过积极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了解高血压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