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年起连续5年无年三十,春节这样变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年起连续5年无年三十,春节这样变了

还没过春节,一则“未来5年都没有年三十”的词条就冲上了热搜。从2025年至2029年,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了,除夕成了大年二十九。网友纷纷表示:“年三十”虽然缺席,但咱们团圆的心永远不会缺席!

除夕夜日子变了?

原来,中国的农历历法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计算一个月的天数,即“朔望月”。但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朔望月”的周期也不同,当农历腊月为小月时,除夕就落在腊月二十九。

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对大家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是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一直都在。

变的是时间

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不仅仅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的变迁,也不仅仅体现在日期与庆祝方式上。

在物质匮乏的50-60年代,“吃喝”二字是春节的主旋律。据一位网友的母亲回忆,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宰年猪”。几户人家平分一只猪,年猪宰好后,家里便忙开了,把分到手的肉切好,用盐腌起来,能保存很久。猪头剃毛、内脏洗净,与白菜一起炖得软烂。香喷喷的肉味儿,是她儿时最期待的“年味”。

80-90年代的你,关于“年”有哪些美好的回忆?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关于春节的记忆:人来人往的年货大集、打招呼聊年货的街坊、炸带鱼炸藕盒的大人们……小孩们从头到脚穿上一身新衣,买点摔炮、呲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好不热闹。炸货味、烟火味、人情味,是许多80、90年代人共同的“年味”。

步入21世纪,“年”有了更加多元化的体现。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入使人们的拜年方式不再局限于走亲访友,视频通话、线上红包等方式让祝福跨越了地域限制。除此之外,旅游过年渐成风尚,不少家庭选择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去异地感受别样年味,“年”的空间维度不断延伸。

不变的是传承

与此同时,贴春联、守岁、逛年货大集等传统习俗依然保留,在山东,就有种逛街叫做赶年集。在山东大集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从非遗手造到瓜果鲜蔬,品类丰富,应有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充满人情味儿的山东特产在山东大集上都能找到。比如,济南的仲宫大集起源于汉朝,兴于唐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人声鼎沸的仲宫大集上,喝一碗味道醇厚的小米茶汤,来一口热气腾腾的黄面窝窝,好不惬意。

二十八,把面发。做面食,是不少地区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山东,每每临近春节,“舌尖上的花饽饽”就会忙碌起来。大饽饽会被摆上贡台,用来祭祀祖先;各种新奇的小饽饽则进了每个思念家乡的山东游子的胃里。或许对不少山东人来说,“年的味道”就是那锅热腾腾的花饽饽,筋道的口感和浓郁的麦香让每个漂泊在外的山东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熨帖的年味。

从年味的享受者到年味的制造者,关于“年”的美好回忆代代传承,中国人让“年味儿”以丰富新颖的形态出现在了每户团聚的屋檐下。无论“过年”的具体形态如何变化,那些关于团圆、温暖的氤氲里,始终藏着每个中国人独属于自己的化不开的“年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