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陈意映:一封诀别书,一段永恒的爱情
林觉民与陈意映:一封诀别书,一段永恒的爱情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封写于1911年的《与妻诀别书》,是民主革命者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这封信不仅是林觉民对妻子的诀别,也是他对革命理想的宣言,展现了个人情感与革命理想的冲突与统一。
一段包办婚姻的佳话
1905年秋,18岁的林觉民与16岁的陈意映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林家大院成婚。这是一桩典型的包办婚姻,但令人惊喜的是,两人在共同生活中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林觉民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反对封建礼教,支持女性解放。在林觉民的影响下,陈意映不仅放弃了缠足,还进入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成为该校的首届毕业生。
林觉民在信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道出了他们爱情的真谛。林觉民对陈意映的爱,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他追求理想的动力。陈意映也在丈夫的影响下,成为了思想进步的新女性,他们的爱情体现了新旧思想的交融。
一封催人泪下的诀别书
1911年4月,林觉民告别妻子,前往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临行前,他预感此行凶多吉少,便在一块方巾上写下了这封《与妻诀别书》。信中,林觉民深情地回忆了与陈意映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妻子的不舍。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这句开头便让人泪目。林觉民在信中写道:“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然而,林觉民并没有被个人情感所束缚。他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句话展现了林觉民的革命理想。他愿意为了“天下人谋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他作为革命者的伟大之处。
一座见证爱情的故居
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杨桥巷十七号,是林觉民和陈意映共同生活的地方。这所房子见证了他们的幸福时光,也见证了他们的诀别。起义失败后,陈意映带着家人搬离此地,这所房子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在战斗中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面对清政府的审讯,慷慨陈词,最终于4月29日英勇就义,年仅24岁。得知消息后,陈意映悲痛欲绝,她带着家人搬离了杨桥巷十七号,回到了娘家避难。几个月后,她早产生下了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在贫困和悲痛中离世,年仅24岁。
一个永恒的爱情传奇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个人情感,融入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林觉民在《与妻诀别书》中写道:“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这段话展现了林觉民对家庭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望。
陈意映在林觉民牺牲后,一直把自己和林觉民一起的居所称为“双栖楼”,写信给丈夫落款常署“双栖楼主人”。她还留下了一册诗稿《双栖楼集》,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新中国成立后,林觉民的次子林仲新将《与妻诀别书》贡献给国家,由福建博物院收藏。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正如林觉民在信中所说:“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是一段超越时空的传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精神的共鸣和理想的追求。在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与妻诀别书》时,依然会被这份真挚的情感所打动,被这种崇高的理想所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