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80%受访者称年味变淡,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多重挑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23: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80%受访者称年味变淡,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多重挑战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在“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四川阆中,一场以“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为主题的春节文化系列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漫步在阆中古城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舞龙舞狮、木偶变脸、门神画等非遗展演轮番上演,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感受着浓浓的年味。来自陕西的游客蒋依琳兴奋地说:“看过这些展演节目,感觉年味越来越浓、春节越来越近了。”

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春节的年味似乎正在逐渐淡去。据调查,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年味越来越淡。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多重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过年的期待似乎也在逐渐变淡。曾经那种盼望春节来临的激动心情,如今似乎被一层淡淡的失落所替代。这背后,既有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也有个人生活选择的具体原因。

社会变迁与人际关系的疏远,成为春节年味变淡的一大原因。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春节团圆的传统意义,似乎变得越发难以实现。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也让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忽略了与家人之间的深层联系。

经济条件的改善,也让年味失去了部分吸引力。在过去,过年是人们期待的时刻,因为它代表了一年中的盛大庆典,是人们期待已久的购物、美食和新衣的时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随时都能够买到新衣、享受美食。过年期间的特殊性似乎在悄悄减弱,人们对于过年的期待感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渴望过年时候,才能够获得的物质享受。

科技的发展让交流变得即时,昔日的“团圆”愿望如今被网络通讯所替代,年味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之间逐渐失去了厚度。网络化的生活让人们有更多的娱乐活动和消遣方式,各种线上活动和社交平台,让人们可以在居家的环境中度过春节。与此同时,传统的春节活动似乎变得相对单一,这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而忽略了传统的年俗习惯。

面对如今年味逐渐淡去的现象,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积极寻找改变的路径。在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重新赋予年味更多的厚度:

传承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保持年味的重要途径。在过年期间,可以积极参与传统的节日活动,传统美食的制作和传统习俗的保持,都能够使过年更富有仪式感和传统韵味。

创造特别时刻,即便生活节奏快速,也要刻意安排一些特别的时刻来感受年味。这可以是一次家庭聚餐、一场亲友小聚,或者是参与一些传统的年度活动。通过创造特别的时刻,我们可以唤起年味的回忆和感受。

重视情感交流,尽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即时交流的便利,但我们依然需要重视真实深刻的情感交流。在春节期间,可以选择更多面对面的沟通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真诚的交流,来增强年味的浓度。

营造温馨氛围,在家庭和社区中,我们可以通过装饰、共同准备食物等方式,来营造新年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也能为年味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赋予其时代特色。在党的政策支持下,传统文化发展欣欣向荣,众多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彰显文化自信,如《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优秀影视作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及《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优秀艺术节目,这些作品在建构主流文化价值认同、体现时代性、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等方面十分出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表现。

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教育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家庭教育多以提前知识教育、才艺学习为主,中小学阶段虽有涉及传统文化,但涉及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入,只做简单常识普及;后续高等教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的占比小,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都不够,载体也比较单一,相较于我国庞大的人口,传统文化的人才十分稀少。

部分非遗文化及民俗文化培养传承人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例如中医、戏曲,现在生活节奏快,唯学历论、结果论、成绩论,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当代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相关技艺、知识,这对于传统非遗及民俗文化传承造成巨大影响,致其式微甚至传承难以为继,部分许多传统文化传承青黄不接,濒临断绝。

部分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神圣化,缺乏平常心,将一切与其相关的标准都奉为圭臬,不仅自己不作出丝毫改变,而且还要将此想法强加于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另外,极少部分群众受外来文化冲击,思想上完全不认可我国传统文化,将其全盘视为糟粕,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家、商人一味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不考虑文化的精神属性,唯利是图,肆意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导致传统文化市场的恶俗化、低级化。如现代网络恶搞版的“虎啸山林”“千里走单骑”图,哗众取宠,已经丧失其文化属性。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部分人价值失范、信仰崩溃,过度的商业化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都汇集一处,泥沙俱下;人民群众现阶段又缺乏相关辨别能力,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过度市场化。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虽呈现繁荣发展趋势,但是距离传统文化全面繁荣还有着一定距离。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开始尝试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四川阆中,以“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为主题,推出“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三大系列主题,包括舞龙舞狮展演、“阆苑传奇”沉浸式演艺、迎春灯会大乐园、春节大庙会、春节民俗社会实践、齐聚古城过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暨闭幕式等13项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游客领略到古城穿越千年的厚重历史,还让非遗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在阆中古城交相辉映。

在社区层面,各地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布隆吉乡以“龙腾虎跃闹新春,龙马精神进万家”为主题,开展机关干部联谊会、传统社火汇演、全民健身文体活动等,深受群众欢迎。深圳等地则创新性地举办元宵节游园会、古法手作沙龙等活动,通过猜灯谜、做灯笼、投壶等传统游戏,让年轻人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企业也在行动。一些品牌通过举办新春团拜会、年会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既营造了节日氛围,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例如,某品牌的新春团拜会以“焕擎跨越 聚势未来”为主题,通过猜灯谜、糖画制作、写春联等环节,让员工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

要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 加大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比重,压缩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数量,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权威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编写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2. 培养更多传统文化传承人,为非遗文化及民俗文化提供人才支持。这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设相关专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技艺。

  3. 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这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思维,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

  4. 加强对传统文化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商业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和监管,打击低俗、恶搞等不良现象,保护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和严肃性。

  5. 推动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通过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年味或许在现代社会中有所改变,但并非完全消失。只要我们用心经营,它依然可以成为连接家人、朋友以及文化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努力都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让春节的年味更加浓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