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京瞻园:乾隆赐名,吴敬梓笔下的“金陵第一园”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42: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京瞻园:乾隆赐名,吴敬梓笔下的“金陵第一园”

瞻园,这座位于南京的古典园林,承载着600余年的历史沧桑。从魏国公府第到江宁布政使衙署,从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到乾隆皇帝的南巡行宫,瞻园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变迁,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被誉为"金陵第一园"的瞻园,探寻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瞻园的历史沿革

自中山王徐达开府至今,瞻园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魏国公钦赐府第籍没入官。魏国公西圃成为江南省布政使衙署。顺治十八年,设江南左布政使(治所江宁)和右布政使(治所苏州),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安徽布政使虽然管辖安徽省民政和财政,但驻地仍在江宁,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方才移节安庆,后增设江宁布政使,与江苏布政使分而治之,形成了江苏一省两布政使的格局。由于清代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节苏州,江宁布政使实际上成为南京城内陆位仅次于两江总督的重要官员,瞻园也成为南京城中仅次于两江总督府的重要机构——江宁布政使衙署。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瞻园得到空前的拓展和全面的修缮,“竹石卉木为金陵园亭之冠,”声名远播,进而成为江南、安徽等地文人墨客、官僚雅士聚会的重要场所,我们至今仍可从众多诗画名篇中略窥一二。

文人墨客的瞻园情缘

浙西六家与瞻园

浙西六家是清代文学史上以朱彝尊、李良年、李符、龚翔麟、沈皞日、沈岸登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瞻园的陂池台榭,竹树禽鱼成为他们觞咏的题材,他们赋诗填词,赓唱叠和,留下不少吟咏瞻园的诗词佳作。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当属浙西六家相互倡和诗作中首次出现了关于瞻园园景名称的记载,以沈岸登《瞻园忆旧诗》、龚翔麟《和瞻园忆旧诗》的记载最为集中,计有“一览楼”、“玉照亭”、“小虎丘”、“鹤台”、“池上”、“芸筑”、“园西精舍”、“墨稼轩”等园景名称,这是清代诗作中有关瞻园园景名称的最早记载,它弥补了康熙前期有关瞻园文献史料记载不足的缺憾。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历家庭没落的吴敬梓从安徽移家金陵,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此时他三十三岁,不名一文,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但他广泛交游,被“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当时瞻园为安徽布政使衙署,聚集了一批在南京的徽籍文人。吴敬梓以学士、名贤、酒友身份经常出入藩台衙门。

在南京生活了20多个春秋的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假托明代,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瞻园美景。比如:“积雪初霁,瞻园红梅次第将放”。置身于园中最高处“轩敞”而又“温暖”的铜亭内,白天望着那园中几百树梅花,都微微含着红萼,等到入夜,那几百树梅花上都悬了明瓦做的羊角灯,放眼望去,花浪轻翻,灯光“如千点明珠,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

今天瞻园中仍有“太湖石堆的玲珑山子”。

乾隆皇帝与瞻园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皇帝恭奉皇太后銮舆二次南巡,是时累叶承平,江南地大物博,民力丰赡,疆吏因崇饰台馆,藻绘山川以效子来媚兹之意。”瞻园经过时任藩台托庸(乾隆二十五年改江宁布政使)的一番精心整饬后,迎来了乾隆皇帝的御驾亲临。

清《乾隆南巡图》局部(江宁阅兵)

乾隆饱览江南湖山风景之胜,醉心于瞻园美景,钦赐“瞻园”匾额,并命随行画师“图写形制”,回京后钦命内务府仿瞻园形制,在京城长春园东宫门鉴园西南建如园。“忆昔游建康,瞻园爱其景,归来爱肖之,信如卷阿境”。还作《寄题瞻园》一诗:

瞻园遗自中山久,昔至金陵曾一观。取义如之较胜此,无须池馆重盘桓。

时隔许久,乾隆还对瞻园景物念念不忘,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在 “山水与游——徐达家族与南京园林特展”中,仍可一观清代瞻园的幽雅。

《瞻园消夏图》(局部) 青岛博物馆藏

现展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山水与游”展览

道光二十年(1840)仲夏,在瞻园,时任江宁布政使李璋煜与幕僚曹秉仁相聚甚欢。别后经年,曹秉仁抚景追思,嘱托袁枚族孙袁起摹绘了《瞻园消夏图》。这幅图描绘了瞻园夏日胜景:园中草木扶疏,绿意盎然,亭台错落,湖石玲珑。

衢州菱湖八景图

在衢州古城东北隅,即现今的迎和小区和实验小学大片区域,旧时是一个美丽的湖泊,称菱湖,亦称菱塘。唐代以前,菱湖还处在州城的城墙之外。唐天祐三年(906),吴越王钱鏐命衢州刺史陈璋扩建州城。原城外东北区域的一大片水域即菱湖围入城中,作为景观资源,这片城中之湖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菱湖上筑有芙蓉堤跨越湖面。芙蓉堤东承东门紫金街,西接讲舍街。将菱湖分成南、北两个湖,亦称内、外湖,北湖岸延伸至北城墙附近。芙蓉堤上有月波桥贯通南、北菱湖。菱湖也是衢州古城水系的一个组成部份,对防止城市内涝起到蓄水调节作用,其水源来自南岸东河,河水经由大马坊从菱湖南岸流入湖中,湖水从北城墙水门洞和东城墙水门洞排入城外护城濠沟。

由于菱湖位于峥嵘山下,水质优良,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吸引了历代文人佳士、名宦富贾环湖筑庐居住,为此造就了诸多。明·嘉靖《衢州府志》载:“菱塘在东隅察院后之左,今即杨公河。旧志塘阔近百亩,中有长堤亘数十步。环池岛屿萦纤,竹树茂密,东有邵祭酒之野航,赵别驾之雪斋,刘二卿之壶中天宇,余甸公之东湖道院,赵安庆之更碧楼,刘南安之退庵。西有留江阴之别墅,毛紫薇之水国秋,陆衡阳之环胜。其景物皆郡城佳处,士大夫乐居焉。”之后《天启衢州府志·古迹》亦有记载。

历史上菱湖周边古迹建筑和菱湖胜景是有演变的,

菱湖八景

一、虹桥晓雪

珠光玉气看长堤,雪霁湖心映暗霓,

隔岸龟峰丛树隐,临栏曙色晓云低。

一轮月影浮昼夜,万点晶波盖碧畦。

积絮披银妆易逝,长留胜迹是鸿泥。

菱湖芙蓉堤是东、西横亘在菱湖上的长堤,堤中段有石桥,称“月波桥”。明徐可求《月波桥》“逗月波光跃,凭虚夜景清;何人在桥上,隐约玉箫声。”冬天当一夜大雪后,碧波荡漾的菱湖上,芙蓉堤静卧湖泊之中。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在积雪的长堤上,虹桥宛若白雪仙子,成为古菱湖“虹桥晓雪”景观。

二、雪斋冬趣

寒冬万物已萧萧,唯有名斋蕴暖潮。

笔墨生涯无厌意,笋蔬盘馔有新招。

吟诗引得飞鸿驻,作赋招来柳絮飘。

莫羡赵公多雅客,光阴与尔共仙韶。

宋朝燕王之后赵子觉移居江南衢州后,在菱湖畔建“雪斋”。赵子觉曾任衢州府别驾,故有赵别驾雪斋之称呼。作为衢州政坛上的第二把手,冬日里在暖洋洋的临湖雪斋中接待宾客,共赏菱湖冬景,吟诗填词,品茶饮酒,确实是一件趣事。文人好雅,故有“雪斋冬趣”一说,此为菱湖八景之一。

三、 水国秋韵

别致亭台诗意浓,紫薇乐此伴芙蓉。

东穿晓雾迎朝日,西隔园墙听寺钟。

名士才情多荟萃,状元府第育葱茏。

菱湖岸上花千树,秋韵春光水国逢。

宋朝衢州城中的状元毛自知在菱湖畔筑造的花园称“水国秋”,位于菱湖西岸,为宋朝衢州城中著名的花园。毛自知自号紫薇,故有毛紫薇之水国秋之称谓。每当秋天时节,菱湖边木芙蓉千枝怒放,秋雁飞翔,意味无穷。状元公与友人在园中共赏秋色,故有“水国秋韵”之称谓传世。

四、壶中天宇

高低错落巧思量,曲径通幽觅墨香。

近水亭台姿绰约,依山楼阁势高昂。

柔情不负春风暖,雅意堪随夏日长。

咫尺玉壶天地广,敢同环宇比容妆。

宋朝城中名士刘二卿为北宋元丰年间的进士,历任真州教授、太学博士、左司谏等,官至小宰,称疾辞退归里后,在菱湖南岸筑园称“壶中天宇”,园虽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是菱湖边一座著名的园林建筑,故有“壶中天宇”之称,为旧时菱湖八景之一。

五、更碧倩影

谁家池榭乐声扬?碧水粼粼映画梁。

楼宇摩天接广宇,园墙东去望城墙。

四时风物非虚幻,槛外湖山是故乡。

赵氏情怀高士作,芙蓉堤畔赋华章。

宋朝城中名士赵安庆在菱湖北岸筑园,园中有“更碧楼”,这是一组突现江南园林特色的花园。借菱湖水景,映更碧楼倩影。景色与芙蓉堤、月波桥、峥嵘山麓相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春天来临时,桃红柳绿,菱湖水波中荡漾着春色,更碧楼点缀其中,古称“更碧倩影”景观。

六、水云梦境

佛阁松风别有天,可求阆苑伴流年。

露台玉照青来馆,梧井丹房小友轩。

朝引彤云妆镜泊,暮追清韵付心弦。

抚台遗咏右丞画,葵圃酣杯傍水眠。

徐可求在菱湖西岸芙蓉湾筑葵圃,从园内建有佛阁、宁澹宅、木石居、问葵堂、拟云山阁、梧井、水云乡、丹房、壁观斋、露台、玉照亭、画舫、小友轩、青来馆、万卷楼、苍苍阁、松风磴、翠微岭,可看出此园不同非凡的美景,徐可求曾为此园作诗十首,总题为《葵圃十咏》,其中“水云乡”写的就是水云梦境,为旧时菱湖八景之一。

七、退庵梵音

丹室宁庵供弥陀,梵音袅袅伴菱荷。

心香一柱六根净,智慧三生中道多。

正果修成凭定力,善缘广结去沉疴。

木鱼万击终无怨,偈语声声济世歌。

宋朝城中名士刘南安晚年时在菱湖边筑庐隐居,居所称“退庵”,以求修心养性。退隐之后刘南安以佛教经典作为精神寄托,焚香颂经,木鱼梵音回荡在菱湖岸边。因此有“退庵梵音”菱湖八景之一。

八、翠岭环胜

月上林梢笛韵悠,龟峰脚下照珠楼。

小亭依翠凝朝露,绮榭凭栏望斗牛。

平远山环太和气,萦回水映广寒秋,

邀仙论道闲吟处,醉放樽前千里眸。

宋朝衢州城中名士刘南安、陆衡阳,在菱湖南岸筑花园,园中建环胜楼,楼高且四周空广,视野远望,登楼可观菱湖胜景,眺望峥嵘山翠岭环卧其间。故有“翠岭环胜”景色。

菱湖从湮灭到闹市社区的新生

清代菱湖因失于清淤而开始退化,清咸丰年间(1857年5月 ),因石达开围攻衢州近三个月,为防城中断粮,左宗棠下令将百亩菱湖排水围垦,种植水稻。菱湖围垦种植水稻后,加速了菱湖及周边湿地的退化,至民国时已收缩而分为数个小湖面,原衢州师范的大操场就是菱湖芙蓉堤月波桥西南岸边的湖面。九十年初代建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用地也就是菱湖南岸弥陀寺后的水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衢州古城区内展开大规模旧城改造,此时菱湖及周边湿地已经统称为垅塘畈,在旧城改造成片开发下,这里建成了迎和小区及其以北以西的大片街市和居民区,昔日碧波荡漾的菱湖在时代的大潮中消亡,代之以新生的现代闹市社区。有幸的是,原菱湖的一部分——南宗孔府后花园的池塘,让我们时至今日仍能见到古菱湖的踪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