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冥想:养生新潮流
佛教冥想:养生新潮流
佛教冥想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近年来已成为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还能提升专注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本文将为您介绍佛教冥想的两种代表性方法,并探讨其科学依据和现代应用。
佛教冥想:从古印度到现代养生
佛教冥想起源于古印度,是佛陀时代就已存在的修行方法。在佛教中,冥想被用作探索内心、提升意识水平的重要工具。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调节呼吸、集中注意力等方式,达到身心的深度放松和内在的平静。
达玛卡亚冥想法:简单易行的入门指南
达玛卡亚冥想法由泰国僧人龙婆术复兴,是一种理论基础深厚却入门门槛极低的冥想法门。其特点是步骤简单、上手容易,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好,双掌朝上,右手压在左手上;盘腿坐,右腿压在左腿上。这种打坐方法叫「禅定式」,是佛家冥想打坐时最常见的坐姿之一。初学者做不到坐姿标准,无需介意,如果冥想的环境没条件打坐也没事,安静地坐着就可以。
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想像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发着白色光亮的物体,这个物体可以是圆球,也可以是佛陀的形象。本文均以白色光球为例。
看着这个光球渐渐靠近,从鼻子吸入脑中。女生从左鼻孔吸入,男生从右鼻孔。
想像光球移动到了鼻梁里。
想像光球移动到了大脑里。
想像光球移动到了嘴里。
想像光球移动到了喉咙里。
想像光球移动到了胸口。
想像光球移动到了身体的中心,即肚脐往上约两指的位置。
保持,直到你想结束为止。
简单来说,达玛卡亚冥想法的过程就是想像光球从吸入鼻子到一路走到身体中心的过程。需要留意的是,光球从吸入鼻子开始,每移动一个位置,就要在心中默念三次咒语「samma araham(萨嘛 阿拉汗)」;当光球停留在身体中心时则持续念诵,发音无需标准。
回光功法: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方法
回光功法源自道教内丹修炼,其基本原理在于“逆行”。道教认为,人因心识的运用而使阴阳失衡,导致衰老死亡。回光功法通过“逆行”方式,逆转人性向死这一常态而返回道中。
回光功法的关键在于“眼”。眼的出现使原本宁静的环境与生物躁动加速,增强繁育功能并具有更多攻击性。无论是宗教、哲学、生物领域,眼总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因眼是知的开始,也是欲望膨胀的开始。在佛教中,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眼排第一。在道教中,元神藏于眼中,眼睛却向外寻求,元神随之外泄,眼即是散去元神的重要通道。因此修习回光功法时对眼的要求是不可睁得太大,以免向外远视,元神泄露,同时也不可完全闭上,以免精神过度放松导致睡意袭来,正确的方式是双目微垂。这一样貌代表正在处于反照中,反照的状态与佛教止观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将当下散乱不恰当的行为和思维的抛却,并进入到对自我内在的观察当中,却绝不是简单的善恶反思,这样的反思仍停留在“识”的层面,真正的反照、观止都要进步进入到识以下的原始状态,开启的是内视双眼。可理解为:反照即道家回到“道”中,是佛家自第六识、第七识回到藏识,是心理学从意识回到潜意识。
回光功法的初阶练习是百日筑基,以天心入手,用天心生金华,金华照亮元神,元神引入大道,返回婴儿混沌状态而得长生。天心在双眼之间,人人皆有,因此回光功法是任何人都可修炼,再进一步说,长生秘诀是人人都可知,也能做,区别就在于理解与否、愿意与否、坚持与否。感受天心亦不困难,人在极静时,天心生现,须摒弃杂念,戒除浮躁,凝结注意力,专注在一点上。注意并非刻意,也并非由意识控制的,更忌松散。如同凝神看书时,不是强硬的要求自己读了哪几行字,哪几页,也不会散乱玩耍,而是不自觉身心沉浸的状态,时光飞逝竟读完了一整本。用这样的状态内观,眼睛原本向外照射的光芒返回到自身内在,即是回光反照。集中注意,才能凝聚光华,只有专注
科学依据:冥想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佛教冥想对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例如,正念冥想已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能帮助个体调整思维模式,提升注意力,改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有效缓解抑郁症状。
此外,冥想还能促进睡眠质量,提升免疫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曾将冥想视为提升工作效率与创造力的重要工具。
现代应用:从个人减压到企业培训
在当今社会,佛教冥想已从宗教修行转变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养生方式。许多企业将冥想纳入员工培训课程,帮助员工提升专注力、减轻工作压力。个人也可以通过每天短短几分钟的冥想练习,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结语:寻找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佛教冥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内心的途径。通过简单的练习,我们不仅能获得身心的放松,还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无论是追求身体健康,还是渴望心灵成长,佛教冥想都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