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升级加速,智能化建设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煤矿安全升级加速,智能化建设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国煤矿安全升级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相继发布《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矿山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煤矿安全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作为煤炭产量第一大省,山西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持续推进煤矿安全标准化建设,为全国煤矿安全升级树立了标杆。
政策引领,标准先行
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为煤矿安全升级指明了方向。《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要构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技术迭代要求、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矿山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则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规划了涵盖地质勘探、矿山建设、通风与粉尘热害防治、瓦斯防治、火灾防治、水害防治、地压灾害防治、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尾矿库与选矿、防爆与设备设施、信息与智能化、矿山救援、安全管理等业务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
在地方层面,山西省出台《关于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强调矿山企业必须严格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同时,通过晨会、作业会、电子屏、海报等多种形式强化安全措施宣传,推动安全理念入脑入心。
标准化建设,多措并举
煤矿安全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建设、班组管理、现场控制等多个方面。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的《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考核定级办法(试行)》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根据该办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一级为最高等级。
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煤矿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现场管理,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例如,晋能控股姜家湾煤矿通过晨会和作业会组织学习和考核,增强从业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提高严格按规程作业的意识。同时,该矿还拓宽学习渠道,以讲解、表演、模拟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学习,推动安全措施内容入脑入心。
智能化升级,成效显著
智能化是煤矿安全升级的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6月,山西省已累计建成128座智能化煤矿、149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改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显著提升了安全水平。
以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二矿为例,该矿建成多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1掘进工作面,井下一线员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全员安全指数。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建设,井下采掘作业等危险岗位减少96人,综合回采水平提高20%。通过智能化改造,洗煤厂每年多洗选30万吨原煤,效率提升10%以上。
智能化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减人增效,更是本质安全的提升。通过地质勘探、三维仿真等技术实现工作面地质建模,利用智能传感器采集设备数据,借助5G网络传输,经大数据技术融合管理和专家决策系统分析处理,最终由成套装备协同完成煤炭采、掘、运等工作。这种智能化生产模式有效减少了井下作业人员,降低了安全风险。
未来展望:智能矿山,绿色低碳
煤矿安全升级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未来,煤矿智能化将向更高水平发展。具体而言,将实现掘进工作面掘支锚运工序全部机器人化、采煤工作面透明地质+数字孪生+自主控制的智能化采煤、主煤流全方位感知与全线常态化智能运行,以及煤矿灾害信息的智能感知与防治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技术及装备的耦合发展将更为紧密,能够适应不同煤矿生产场景并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包括智能供液系统、智能集成管控系统等。例如,利用可见光视频图像与红外热成像视频图像的动态融合技术,以及多目全景视频拼接技术,可实现采煤机状况及周围相关设备与围岩状态的实时全面可视化感知和工作面大视角覆盖、实时无死角视频监控。
同时,煤矿智能化还将与绿色低碳发展相结合。通过构建矿井、矿区、社区三大要素有机融合的智慧生态系统,形成覆盖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安全、智能、高效、绿色煤矿综合生态圈。在装备升级方面,煤机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将加快高端智能装备研发,突破节能、轻量化和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提升智能制造能力。例如,在超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和综放装备、智能快速掘进支撑装备、煤流运输关键技术和装备、煤矿智能化机器人等方面不断发展,攻克相关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各类核心装备,并构建适用于不同煤层条件的工艺技术与装备体系,提供多场景的煤矿机器人一体化解决方案。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也是实现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经营效益、降低安全风险的必然选择。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我国煤矿安全水平将持续提升,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