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国灭小国哪需要什么理由
在古代,大国灭小国哪需要什么理由
在山东省博物馆举行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中,“姜姓纪国”作为其中一部分出现在“商周时期”板块,陈列非常简单,但蕴藏的信息却很丰富。展板文字介绍说:齐、纪两国有“九世之仇”,纪国与鲁国结盟对抗齐国。公元前690年,纪国被齐国所灭。那么,何谓“九世之仇”?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1896-1960)说,纪国是“商代旧国、周代重封”。1983年冬,寿光益都侯城遗址出土了64件晚商铜器,19件带有铭文,其中15件铭“己并”,3件铭“己”。这批文物的出土,不仅验证了“商代旧国”的推断,还说明最迟到晚商,纪国已在寿光一带立国。
武王克商,纪国又臣服于西周,封为侯爵。文献记载,纪国的都城在剧,即今寿光市纪台镇,城址尚存,城北有故台,俗称“纪台”“纪侯台”。清乾隆时期,“已侯钟”(现藏于日本住友泉屋博古馆)出土于纪侯台下,铭文为:己侯(卜+虎)作宝钟。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的“已侯簋”也是出于寿光,铭文为:“纪侯作姜萦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这两件都是西周时期纪国封爵后器物,文献与实物互证,说明西周时期纪国都城在今纪台镇,是无疑的。
纪国的核心区域大致与今天的寿光市重合,纪国还有几座城邑。《春秋经》:鲁庄公元年(前693),“齐师迁纪郱、鄑、郚”;鲁庄公三年(前691)秋,“纪季以酅入于齐”;鲁庄公三十年(前664),“秋七月,齐人降鄣”。郱、鄑、郚、酅、鄣是文献记载的纪国城邑。郱、鄑、郚、酅的位置都很清楚,只有鄣邑尚不明确。
郱,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三十里。《潍坊历史地图集》标注:纪国郱邑在今临朐盘阳西。据悉,盘阳之北里许有一山,孤耸圆秀,状如古代陶制瓦缾(瓶),故名宝缾(瓶)山。郱邑之名,或与此山有关。
鄑,在今山东省昌邑县龙池镇东利渔村东南约2千米处,遗址尚存。鄑邑故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因管理盐业而设置的周汉古城。
郚,在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凌河街道李家西郚村东,遗址尚存。文化层厚4米,地表及以下2米为战国、汉代文化层,2米以下为商周、龙山文化层,底部夹杂大汶口文化层。
酅邑的历史沿革也很明确。齐灭纪后改称安平。秦灭齐,改为东安平县,属临淄郡。西汉属菑川国,东汉属北海国。酅邑故城遗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皇城营村、石槽村、张家庄一带。位于齐国故城以东3公里处。
由上述可知,纪国与齐国是近邻,领土犬牙交错,纪国的疆域位于齐国的东部,纪都寿光与齐都临淄相距只有40公里。酅邑是纪国的西界,与齐国都城临淄一河之隔,相距只有3公里。形居腹地,势逼都城,这是一个很尴尬的距离,纪国的内幕齐国可以第一时间获知,齐国的动向,纪国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双方都很有危机感和压迫感。齐国要向东扩展疆土,纪国首当其冲。“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这就注定了将来必定是你死我活的结果。
在文献典籍中,纪国的历史始于西周中晚期的周夷王时期,《史记·齐太公世家》:“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作者按:在位时间为前885—878)。”又据《竹书纪年》记载: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也就是说:公元前883年,纪侯进谏,导致周夷王烹杀了齐哀公,从此齐国便与纪国结下了梁子,这也就是“九世之仇”的起因。
这个行为也间接导致了齐国的内乱。哀公死后,周天子立哀公的异母弟公子静为国君,是为齐胡公。不久,胡公从营丘迁都薄姑(也作“亳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北)。胡公为何上任不久便迁都,应该是齐国内部产生内讧,分裂成了至少两股势力。《史记·齐太公世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淄。”哀公的同母少弟公子山怨恨胡公,于是与他的党徒率领营丘人袭击攻杀胡公,自立为君,这就是献公。献公元年,将胡公的儿子全部驱逐,又将国都从薄姑迁回营丘,并扩建营丘城,改名为临淄。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在讲述这次事件的原因时,只用了一个“怨”字,为什么怨恨?没有交代。我们可以推测:胡公是哀公的异母弟,献公是哀公的同母弟,而胡公却成为国君,献公怎能不怨恨。还有一个细节:献公袭杀胡公所依靠的力量是营丘人,营丘是之前的国都,看来营丘不是胡公的势力范围,这也许正是他迁都避让以防不测的原因。
不过,齐国的内乱远还没有结束。“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厉公无忌立。”因为厉公残酷暴虐,以前被驱逐的胡公的儿子返回齐国,“齐人欲立之,乃与攻杀厉公。胡公子亦战死。”齐人于是拥立厉公的儿子赤为君,这就是文公,他将杀死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至此,当年哀公死后改立国君事件所牵涉各方势力终于告一段落。如果从周烹哀公(前883)算起,到齐文公即位(前815)止,这场内乱持续了约70年。而这场内乱的诱因是纪侯说了齐哀公的坏话。
这是纪国与齐国的第一次较量,纪国完胜。至于纪侯“谮之周”的动机我们也有必要探讨一下。郑氏《齐诗谱》云:“后五世,哀公政衰,荒淫怠慢,纪侯谮之于周,懿王(夷王)使烹焉,齐人变风始作。”从这里看,纪侯并不是诬陷齐哀公,齐哀公应是罪有应得,周烹哀公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也不至于“荒淫怠慢”这么简单。我们已经知道纪国与齐国的地缘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一次纪侯抓住了齐国的把柄,趁机削弱齐国的势力,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齐灭纪的速度,当然也为齐灭纪埋下了伏笔。
从文献看,齐国的报复是从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发动的。《春秋经》:鲁桓公五年,“夏,齐侯、郑伯如纪。”《左传》解释说:“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就是说齐僖公、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此行的目的是想打探纪国虚实,为袭击纪国作准备,但是被纪国识破了。纪国自知无力抵抗,只有求救于鲁。《春秋经》:桓公六年(前706),“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左传》注曰:“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鲁桓公与纪侯在成地相会,目的是商讨如何打消齐国灭纪的企图。又《春秋经》:“冬,纪侯来朝。”《左传》注:“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冬天,纪侯再次访问鲁国,请求鲁国代为求得周天子的命令以向齐国求和。这次鲁桓公直接拒绝了。这一年,纪侯与鲁桓公两次会见,会谈的议题都是如何对付齐国,化解危机。鲁国说自己办不到,并非是推诿之辞,鲁桓公五年(707),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官职,郑庄公也不再入周朝觐。这年秋天,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周军大败,郑国将领祝聃还射中了周桓王肩膀,周天子颜面扫尽,权威也大大降低。
纪国为什么首先寻求鲁国的帮助呢?因为早在鲁隐公二年(前721),纪侯迎娶了鲁惠公的长女、鲁隐公的姐(或妹)伯姬。同一年,纪国还与莒国结盟,以调节鲁国与莒国的矛盾。六年后,伯姬的妹妹叔姬也出嫁到纪国。所以,纪国与鲁国通婚,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事到如今,鲁国也已无能为力,纪国又将希望转寄于周天子。
鲁桓公九年、周桓王十七年(前703),纪侯的女儿季姜出嫁于周桓王,成为王后。杜预等注《春秋三传·桓公八年》曰:“是时,纪困于齐,请婚于王室,以为图存之计。”鲁桓公十三年、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又发生了一个插曲,因为宋国多次向郑国索取财货,郑国(主战国)实在不能忍受,所以率领纪、鲁两国的军队与齐、宋(主战国)、卫、燕四国联军交战,齐、宋、卫、燕的军队大败。虽然事出郑、宋两国,但暗地里也是纪国与齐国的一次较量,而以齐国失败告终。这件事似乎给了齐、纪以缓和的余地。《左传》云:“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鲁桓公十七年、周庄王二年(前695),鲁桓公与齐襄公、纪侯在黄地结盟,目的是促成齐、纪和谈。然而,计划不如变化,第二年,齐、纪的调解人鲁桓公死了。鲁桓公的死又是齐襄公所为,这样,齐、鲁交恶,纪国离灭亡不远了。
鲁庄公元年、周庄王四年(前693),“齐师迁纪郱、鄑、郚。”郱、鄑、郚都是纪国城邑。郱在齐国以南,鄑、郚在齐国以东,距离纪都所在的寿光较远,为纪国的大外围。这些地方和莱国及其他区域交混在一处。齐国灭纪,首先一一拔掉他的外围据点,这样,纪国就只剩下了中心区域。鲁庄公三年(前691)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季是纪侯之弟,酅在山东临淄东,与齐国只隔着一条淄河。在齐国的威逼利诱之下,纪季统治的酅邑终于坚持不住了,于是投降了齐国。《左传》云:“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纪于是乎始判”,就是说纪国从此一分为二,纪侯居纪,纪季以酅入齐,成为齐国附庸。
针对齐国的动作,鲁国也试图挽救。《左传》:“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意思是说:鲁庄公带领护卫军屯驻滑地多夜,想要会见郑子仪(一名子婴),谋划救纪之事,但是子仪以国内不稳定为由拒绝了。“次”,指军队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这里用“次”,说明鲁庄公真想救纪国,也说明子仪的犹豫不决。当时,郑厉公居于栎,谋欲入郑,子仪自顾不暇,所以不想与强齐为敌。
鲁庄公四年(前690)三月,纪伯姬去世,前面说过,伯姬是鲁惠公的长女,隐公二年嫁到纪国。这意味着纪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断了,齐国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也不会有所顾忌。紧接着,“纪侯大去其国。”《左传》云:“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其难也。”意思是说:纪侯不能屈从齐国,把国家政权交给了纪季。夏,纪侯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家,以躲避齐国的迫害。“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可见,纪侯大去其国,走得非常匆忙,他的夫人伯姬还没来得及下葬,齐襄公占领纪国后,帮忙安葬了伯姬。这里虽然没有记载战争,但发生战争应是在所难免的。到此,纪国就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了。
从周夷王三年周烹齐哀公算起,到齐襄公灭纪国,中间历经齐哀公、胡公、献公、武公、厉公、文公、成公、庄公、僖公、襄公,襄公以前正好是九世,这就是所谓的“九世之仇”。九世的仇怨,到了齐襄公才报复,以前为什么不报复?因为,刚开始纪国的力量还很强大,公元前722年,纪国出兵讨伐都城在今即墨市西的夷国;次年,纪国国君娶鲁惠公女儿为夫人,并出面调解鲁与莒国之间的矛盾。纪国当时的影响力和实力可见一斑。此后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以及纪、齐力量的此消彼长,齐国在与纪国的抗衡中已占据绝对的上风,也没有了周礼的顾忌,所以随便找个理由,就把纪国给灭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真理,什么“九世之仇”,都是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