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大熊猫保护背后的黑科技
揭秘中国大熊猫保护背后的黑科技
“快看,那只大熊猫幼仔又爬到树顶去了!”在四川卧龙天台山的野化培训基地,饲养师牟仕杰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母子大熊猫。这一幕,正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创新推出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模式的生动写照。
“母兽带仔”:让大熊猫重获野外生存技能
2015年,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有所增长,但仍面临诸多威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启动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工程。经过不断探索,科研人员发现“母兽带仔”是最佳的野化培训方式。
“母兽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必须具备野外生存经验、足够的野性和保护幼仔的能力。”牟仕杰介绍道。在培训过程中,工作人员会穿上特制的“熊猫人”伪装服,涂上熊猫尿液和粪便的气味,以遮盖人类气息。这种伪装服经过多次改良,最终实现了高伪装性与轻便性的完美结合。
当幼仔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后,就会被放归大自然。放归时,幼仔会被戴上可追踪监测的电子颈圈,通过卫星信号来追踪其活动轨迹和健康状况。截至2024年6月,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成功放归11只圈养繁育的大熊猫,其中9只存活,7只成功融入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AI赋能:为大熊猫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中,人工智能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腾讯科技与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大熊猫行为智能识别模型,为保护工作插上了科技翅膀。
“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24小时监测大熊猫的进食、喝水、睡觉等活动,这大大提高了保护效率。”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表示。腾讯云为该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底层算力、数据标注和模型训练。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大熊猫的护理和繁育工作,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科技创新:助力大熊猫保护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正在为大熊猫保护工作带来革命性变化。目前,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增长到1900只左右,圈养种群也发展至700多只。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划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粪便取样等技术手段,科研人员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和栖息地环境。
保护大熊猫: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大熊猫保护的意义早已超越物种本身。作为旗舰物种,大熊猫保护工作带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不仅野生大熊猫数量持续增长,野猪、金丝猴、松鼠等其他野生动物也频繁现身。
“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这个物种本身,更是为了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李德生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我国的大熊猫保护工作正迈向新的高度,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